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曾有超过400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会颁发无数的圣旨。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圣旨到底去了哪里?不要着急,让我们逐步揭开这个谜团。
一、古代圣旨的基础知识
1. 圣旨的材质是什么?
圣旨的材质并非普通纸张,而是蚕丝。制作圣旨的过程极其复杂,共有十八道工序,每一环节都要求精细完成。皇家专门有工匠从事此项工作,每个环节完成后,相关负责人都需要签字并加盖印章,确保工艺的规范与质量。
2. 古代圣旨的尺寸是多少?
圣旨的尺寸并非一般想象中小巧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标准。它的宽度通常为33厘米,长度则从3米到5米不等,内容的字数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长达上千字。
3. 圣旨的种类有哪些不同?
圣旨的轴根据不同官员的等级设计不同。例如,一品官员使用玉轴,二品官员使用黑犀牛角轴,三品官员使用贴金轴,而四品和五品则使用黑牛角轴。
4. 圣旨上的图案是什么?
圣旨上常见的图案包括祥云和瑞鹤,体现出皇权的尊贵与威严。圣旨的色彩越丰富,通常代表了接受者的官职越高。
5. 如何防伪圣旨?
有一种看法是,圣旨的第一个字会出现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作为一种防伪标识。
6. 圣旨的价值有多高?
圣旨大致可分为“赐命”和“诰命”两类。单彩圣旨通常用于封赏五品以下官员,称为赐命;而色彩丰富的圣旨则用于封赏五品以上官员,称为诰命。圣旨的内容一般涉及官员的职务、功绩等,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首先,年代久远的圣旨价值较高;其次,涉及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圣旨更具价值;最后,皇帝的御笔更加增添了圣旨的珍贵。
二、圣旨都去了哪里?
1. 被老百姓收藏
电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有人高声宣布“圣旨到!”随即,场中的人们纷纷跪下聆听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这些圣旨会被如何对待呢?许多人会把圣旨当做珍贵的宝物供奉起来,犹如供奉祖先一样。这不仅是对皇恩的尊敬,也是身份的象征。一般百姓很难有机会获得圣旨,除非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如降职或家产被查抄。
例如,河北省一位孙姓老人家中收藏了一份明朝的圣旨,长达3.6米,宽33厘米,采用青黄两色绢本,表面有织锦云纹,字体依然清晰可辨。这份圣旨称赞了孙维城为国事辛勤劳作,表彰其杰出成就,并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原来,这位孙维城正是孙姓老人的先祖,曾通过科举中举,最终获得了山西布政使的高职。
2018年,河北省南宫市的文物部门还在一位白姓居民家中发现了另一份明成化年间的圣旨,这份圣旨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内容为表彰白圭的卓越功绩,并任命他为荣禄大夫、少傅,谥号“恭敏”。这份圣旨长2.5米,宽0.29米,共有145个汉字,并盖有篆书印章。
2. 被焚烧掉
随着朝代更替,很多人为了防止历史遗物带来灾祸,选择焚烧前朝的圣旨。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对先朝的深厚感情而私下藏匿圣旨。然而,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一旦被发现,往往会被抄家甚至判死刑。
3. 随着时间自然风化
有些圣旨由于年久失修,受潮或破损,逐渐开始风化。2003年,河南省新乡市的任氏家族保存的圣旨,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开始风化。最后,这份圣旨被送交至新乡市档案馆,以便保存和保护。这也让我们看到圣旨并非是钢铁般坚固的物件,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侵蚀。
4. 被随葬
圣旨作为一种荣誉,常常会随着持有者的逝世而被放入其棺木中,陪伴他一起进入另一个世界。
5. 被走私到海外
在国外,也有一些圣旨,这些圣旨大多数是通过非法渠道走私过去的,不法商人将其转售给外国收藏家或博物馆。
6. 被列强抢夺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外国列强侵略的情形,期间不乏有圣旨被掠夺的案例。这些圣旨被带走后,成为了异国的藏品。
总结: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的圣旨如今已经极为稀少。你现在了解了这些圣旨的去向吗?欢迎留言讨论,关注更多历史故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