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309中有一段记载,讲述了李自成的崛起与称帝之事。其在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自号“李晟”。他追尊曾祖李继迁及以下家族成员,甚至给他们加封谥号,李继迁被尊为“太祖”。其中,有一句对李自成外貌的描述:“自成为人高,颧骨突出,眼深凹,鹰视狼顾,鼻如鹰钩。”这些细节在《明史》里被详细记录了下来。
这一段记载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李自成在成为皇帝后,竟然选择认祖归宗,并没有追溯到唐朝太宗李世民,亦没有尊崇道家圣人李耳,而是追溯到西夏的李继迁为自己的祖先。那么,李继迁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李继迁,乃北魏鲜卑族的后裔,原姓拓跋氏,出自党项族平夏部。西夏王朝正是由党项族所建立,这个政权历经宋代的十位皇帝,存在了近两百年。在历史上,西夏与金国曾联手攻灭了汉族的北宋政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夏在元朝的压力下最终灭亡。李自成的外貌特征,包括突出的颧骨、深邃的眼窝、鹰一样锐利的眼神,以及如蝎子般的鼻型,与传统的汉族人相差较大,却与党项族的外貌颇为相似。历史学者进一步考证,李自成的血统可能并非典型汉人,而是与西夏一脉相承。
曾经,西夏和金朝携手消灭北宋,但几百年后的历史轮回,李自成和满洲清朝的出现再次共同摧毁了汉族的明朝。李自成出生并生活在西夏的李继迁家族周围,甚至两次称帝时都以西夏的开国皇帝李继迁为自己的祖先。这样一来,大顺朝的建立,也可以被视为西夏王朝的一次复兴。对于后来投降清朝的吴三桂,后世评价为“汉奸”,然而从李自成的历史背景来看,吴三桂即便投降李自成,恐怕也无法逃脱“汉奸”的污名。吴三桂之所以选择投降,更多是出于生存的压力,而非忠诚或叛变。
西夏由李继迁所建,李元昊继位后,西夏达到了鼎盛。然而,元朝的崛起让西夏最终沦陷,那个西夏王朝早已消失殆尽。其余的西夏人,多数已经被汉族同化,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洪流中。正如古人所言:“少年,我看你骨骼惊奇,和我们一起种田吧。”这些逃亡的西夏人,最终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因此,李自成的起义,虽然一度打出了辉煌,却因为其起义军的局限性,最终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他的队伍,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支持,但最终仍然因缺乏稳定的根据地,战斗力急剧下降,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失败。李自成的曾经雄心与设想,随着一次次的失败而化为泡影,甚至走向了死亡的边缘。
李自成早年的一首《螃蟹诗》被认为极具霸气,这首诗传说是他年轻时所作,其中写道:“一身甲胄任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月暗偷营。”诗中不乏自信与豪情,也展现了李自成早年的斗志与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无论他身出何族,李自成最初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孩子,后来因社会的压迫与不公,才选择了起义反抗。尽管李自成后来成为一位历史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死后的命运以及许多历史的谜团,至今依旧难以解开。李自成的一生,究竟是辉煌还是悲剧,仍然是后人讨论的焦点。而关于他是否为李自成的塑像,亦有争议,有人说是张献忠,但若真是李自成,他的面容确实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