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与削藩策略
西汉、晋朝和明朝在历史上都有过分封藩王的实践,然而,这些朝代最终都采取了削藩的策略,虽然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但这一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汉朝曾因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实施了推恩令来缓解局势;而晋朝则没有经历过长期的削藩过程,因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动荡直接导致了各地藩王的灭绝;明朝的削藩则是在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成功夺权,成为新一任的皇帝,他也开展了自己的削藩行动。
与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削藩行动相比,朱允炆采取了较为温和而缓慢的策略,最终使得藩王问题不再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行动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国政治史中的反面教材,至今仍值得剖析与深思。
在建文帝进行削藩之前,他与心腹黄子澄和齐泰已有了紧密的合作。然而,在选择具体的削藩对象时,黄子澄和齐泰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齐泰主张首先削弱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该从削弱其他藩王入手,削去能作为燕王羽翼的王子们,最后才对燕王朱棣动手。无论如何,最终的目标始终是燕王朱棣。建文帝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策略,先削弱了各地藩王,再对燕王采取行动。
很多人认为建文帝和黄子澄的选择是错误的,认为齐泰的方案更为合理,并且从历史的结果来看,齐泰确实是对的。然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策略各有其合理性,我个人更倾向于支持黄子澄的做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两种方案的利弊各自不同,难以说清谁对谁错,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失误。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建文帝相继废除了五位藩王,其中有一人被处死,两人被囚禁,还有两人被流放。
这场权力的博弈注定不会由燕王朱棣首先出手,因为他若首先采取行动,无疑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处于劣势地位。正因如此,建文帝主动先发制人,采取了削藩的第一步,实际上他在力量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而且在战略布局上也处于主动地位。建文帝即位后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安置亲信,疏远那些多余的官员,这无疑得罪了许多原有的官员。建文元年,他下诏进行丧事三年,表面上显得庄重,但实际并未真正实施。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找出了一个理由,开始行动,将燕王朱棣的五叔周王朱橚以“图谋不轨”的罪名逮捕。这个罪名含糊不清,历史上并未详细说明他的具体罪行,起兵造反的指控几乎没有依据。但朝廷却迅速采取了行动,将朱橚软禁在狱中,并将其降为庶民,流放到偏远的云南蒙化。
当时的云南完全不是今天的样子,明朝时期的云南依然是蛮荒之地,毒蛇猛兽、瘴气和恶劣的环境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难以生存。对于一位长年养尊处优的王子来说,流放到这里几乎等同于送死。
四个月后的建文元年十二月,代王朱桂被控“贪婪暴虐”,于是建文帝秉持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将其贬为庶人并流放到蜀地看管。紧接着,建文二年五月,岷王朱楩又因“不法事”被逮捕,降为庶民并被迁至福建漳州。
随后的湘王朱柏也因“伪造宝钞、滥杀无辜、意图谋反”而遭到建文帝的制裁。表面上建文帝要求他入京接受审问,实际上却采取了军事行动,通过伪装成商队的军队包围了朱柏的府邸。当朱柏得知自己将被侄子处死时,他选择了与家人一起自焚殉国。
这还不是结束,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也在建文帝的命令下被囚禁并贬为庶民,虽然具体罪名无从得知,但他们的流放地无一例外都是荒凉的地方。这些削藩的行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且迅速,建文帝几乎没有任何留情。
为什么这些藩王没有反抗呢?原因有三:一是他们的力量并不足以与中央抗衡;二是他们并没有想到造反;三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正当理由。而朱棣直到最后才找到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连续五位藩王的失败下场让全国百姓几乎没有反应,大家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侄子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叔叔?他们究竟犯下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大罪?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
建文帝的行动看似顺利,但两年内五位藩王相继失势,虽然当时并不像汉朝那样强调孝道,但建文帝的所作所为依然严重违背了礼法与人伦。而他在父亲朱元璋也未曾做过的事情上毫不留情,令人震惊不已。建文帝的削藩先手不仅让全国人民惊恐,也让人对未来感到深深担忧。
毕竟从历史上看,那些试图削除自己亲王和亲戚权力的帝王,通常都十分谨慎且小心,尽量避免做出过于激烈的举动。然而,建文帝却毫不顾忌,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主,几乎没有任何顾虑。削藩的最终目的是剥夺藩王们的权力,将他们流放或囚禁,但问题在于,燕王朱棣如果不反抗,最终注定无法摆脱这个命运。
而当时,仍有十余位未被清除的藩王,如果他们的智慧足够,他们应该会暗中支持朱棣,虽然表面上不会直接出手,但默默的支持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地方的文武官员们大多心向朱棣,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公开表示支持。
如果靖难之役失败,建文帝的江山是否就能稳固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