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孙权的外号是“孙十万”,但相较于“刘阿斗”和“曹子恒”,他的能力无疑稍占上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比较三位官二代的不同表现,探讨他们在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及用人等方面的优劣。
一、论开疆拓土
要评比这三位的能力,首先要从他们的开疆拓土能力谈起。
1、刘禅
刘禅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从小就坐上了太子的位置,身边并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即便刘封曾有些许威胁,但最终在刘备的逼迫下自杀了。刘禅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汉第二任皇帝。蜀汉自刘备创立到灭亡,前后历时42年,而刘禅在位期间,除了保住益州这一亩三分地外,并未有任何开疆拓土的贡献。当邓艾大军临近成都时,刘禅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选择了投降。
历史上,姜维曾说“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这句话放到实际历史中毫不违和。刘禅的投降,实际上是对蜀汉政权最终失败的宣判。即便姜维等蜀汉将领还准备拼死抵抗,刘禅却已在皇帝的位子上发号施令要求投降。与刘备的不断拼搏相比,刘禅的放弃令人心寒。刘备一生打过无数场仗,无论是投靠他人,还是被打得一无所有,他都没有放弃过,但刘禅的“放弃”只因一次失败。倘若刘备泉下有知,不知是否会为当初的决定而懊悔。
2、曹丕
曹丕能够继承曹操的帝位,既有运气,也有能力。曹操的长子曹昂在沙场上战死,而聪明机智的曹冲不幸早逝,这使得曹丕最终成为继承人。曹丕自己也曾坦言,如果曹昂还在世,自己根本无法继承父亲的江山。
尽管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武力也逊色于曹彰,但他在曹操的儿子中无疑是最具均衡能力的,且作为嫡长子,他得以继位。在曹丕的治理下,魏国曾成功地三度征讨孙权,并收复了青州和徐州,消除了这些地区的割据势力。与此同时,曹丕还收编了蜀汉的孟达,并夺取了上庸的三郡。尽管曹丕未能完成开疆拓土的宏大使命,但他对于稳定国内政权、消除割据势力的功绩,亦不可小觑。遗憾的是,曹丕的在位时间较短,仅为7年,使得他的政绩无法更全面地展现。
3、孙权
孙权能够成为孙策的接班人,最初并不被许多人看好。孙策将权力交给孙权时,其初衷是希望他能够守住江东六郡。然而,孙权不负重托,立即投入到开疆拓土的事业中。赤壁之战前,孙权便三度征伐荆州,甚至亲自出征杀死了江夏太守黄祖,成功夺得江夏一半的领土。赤壁之战后,孙权在周瑜、程普的支持下,成功击败了曹操,并稳固了荆州的南郡。随后的南郡之战中,孙权再次扩展领土,直接收复了整个交州。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继续扩张势力,湘水对峙时更是从刘备手中夺得了长沙和桂阳两郡。襄樊之战时,孙权借机从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的三郡,将蜀汉的势力彻底驱逐出荆州。尽管孙权在北方的征伐上未曾大展身手,且在合肥战役中屡屡败北,因而有了“孙十万”的外号,但在扩展领土方面,孙权的成就无疑远超刘禅和曹丕。
孙权的扩张使得江东六郡的领土扩大了三倍,除了原有的江东六郡,孙权还成功占领了交州六郡和荆州六郡,几乎将整个江东地区的势力版图大幅提升。这一点是曹丕和刘禅无法与之匹敌的。
二、论治国理政
刘备去世时,留下给刘禅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蜀汉。刘禅继位后,国内外局势纷乱,荆州已失,夷陵之战败北,叛乱四起。如果不是丞相诸葛亮和其他辅佐大臣的帮助,刘禅的政权早已土崩瓦解。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禅得以维持蜀汉数十年,而自己在政务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作为。刘禅作为皇帝的最大特征便是“懒政”,他依靠的是诸葛亮及其推荐的才俊,而自己则如同甩手掌柜一般,基本未做任何改革或重要决策。
刘禅治国完全依赖于他身边的政治遗产,这也是为何有时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他的治国能力无法与曹操或孙权相比,甚至只能与西汉时期的汉元帝相提并论。西汉由汉武帝之后便走向衰弱,刘禅的表现也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
相比之下,曹丕的治国理政能力要强得多。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并通过禅让,建立了魏朝取代汉朝,标志着两汉江山的终结。此外,曹丕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长时间沿用。尽管曹丕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但他在制度改革上的影响却深远。
然而,曹丕的治国能力仍逊色于孙权。曹丕在对待东吴时的政治策略频频失误,他对孙权的臣服态度以及在夷陵之战中坐观成败的做法,都是他政治上的巨大失策。若曹丕能够联合蜀汉共同对抗东吴,或许三国的格局会早早发生变化。但曹丕错失了这个机会,也错失了实现统一的大好时机。
孙权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堪称一流。他在赤壁之战中利用与刘备的盟约成功挫败了曹操,而在夷陵之战后则巧妙地与曹丕保持了较为平衡的关系,显示出极高的政治手腕。孙权不仅能屈能伸,而且在面对曹丕和刘备两大敌人的时候,始终能保持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
三、论用人
刘禅在用人方面的表现较差。虽然蜀汉前期有诸葛亮等贤才辅佐,但到了蜀汉后期,宦官黄皓逐渐掌权,甚至能迫使姜维暂时远离朝廷。这一时期,蜀汉的政权运作几乎完全受到了黄皓的操控,政务日益腐化。黄皓的影响力和他对信息传递的控制,充分暴露了刘禅在用人方面的严重缺陷。
曹丕的用人能力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虽然曹丕没有提拔什么特别突出的人才,但他在任期内合理安排了陈群、曹真、曹休等人辅佐曹睿,保证了魏国政权的平稳过渡。不过,他也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例如让司马懿进入权力核心,最终导致魏国政权逐步陷入司马家族的控制。
与刘禅和曹丕相比,孙权的用人能力则表现得尤为出色。从赤壁之战的周瑜、程普到夷陵之战的陆逊,再到东吴四任都督的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无一不是杰出的军事或政治人才。这些出色的人才,都来自孙权的慧眼识人。孙权的治国理政能力也正是建立在他卓越的用人之上的。
综上所述,孙权在三位皇帝中无疑表现得最为出色,不论是在扩展疆土、治国理政,还是用人方面,孙权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而刘禅和曹丕虽各有优点,但整体表现远逊于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