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中,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刘备的军队在长坂坡惨遭曹操的追击,局势异常危急。在这一关键时刻,关羽带领一队兵马及时赶到,迅速改变了战场形势。关羽骑乘赤兔马,手持青龙刀,英姿勃发。尽管赵云和张飞已拼尽全力,英勇奋战,但曹操的追兵仍然源源不断,形势万分严峻。
书中对关羽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身高九尺,相当于现代的2.03米,面如重枣,长须过腹,卧蚕眉,丹凤眼,气宇轩昂,英气十足。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根据关羽的身高推算,这把刀的全长大约为2.7米,刀身的巨大与沉重令人叹为观止。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样一把巨型兵器简直难以想象,但在《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凭借这把刀曾大展英勇,斩华雄、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英勇杀敌,叱诧风云,成就了英雄的传奇。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从文学作品转向正史时,不免会生出一些疑问:青龙偃月刀真的是关羽的兵器吗?它真有82斤那么重吗?根据史料记载,青龙偃月刀这种兵器最早出现在宋代,距关羽的三国时代已相隔800多年。也就是说,在关羽生活的那个时期,青龙偃月刀根本就不存在。《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因此可以推测,罗贯中在构思关羽的武器时,或许参考了《武经总要》中的绘图和记载,才将这把青龙偃月刀赋予了关羽。
既然关羽历史上并未使用青龙偃月刀,那他究竟使用了什么兵器呢?遗憾的是,作为较为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并未明确提到关羽所用的兵器。然而,南北朝时期的道学家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提到,关羽有两把兵器,一把是章武剑,一把是“万人刀”。陶弘景记载,关羽亲自采集都山上的铁石,并请能工巧匠锻造了这两把刀,其中之一命名为“万人敌”,显示了关羽的非凡工艺和兵器品位。
再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一场精彩战斗——关羽大战颜良时,书中描述关羽的攻击动作为“刺”与“斩”结合。那么,什么武器能够完成“刺”这一动作呢?长矛和戟都具备这样的功能,而且在当时的战场上,这两种兵器已经广泛存在。实际上,张飞所使用的便是长矛。可以推测,关羽与颜良的激烈对抗中,关羽很可能先用长矛或戟刺伤颜良,再用环首刀斩下其头颅,这样才完成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另外,如果真的是青龙偃月刀,要想发挥它的威力,使用者的力量必定需要极为强大。《筹海图编》中详细记录了偃月刀的“三十六种刀法”,可以看出其使用的复杂性与对力气的要求。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期的斤与现代计量标准不同,古代的一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24克。经过换算,青龙偃月刀的实际重量应约为40斤。即便如此,想象一下一个成年男子需要举起并挥舞40斤的重物,必定会感到疲惫不堪,极为吃力。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贵州马家寨发掘了一座清代古墓,墓主很可能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后代。史书中曾记载,吴三桂力大无穷,使用的刀重达五十斤,但当实物出土时,考古学家称得出这把偃月刀仅重12斤。这一发现表明,不论是史书还是小说的描述,往往会夸大兵器的重量与尺寸,目的是为了突出使用者的威猛与英雄气概,借此震慑敌人。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历史上刀的重量有时会有所夸张,但与现代的武器相比,例如军用的AK步枪,重量大约在4公斤左右,古代的战士若能挥舞12斤的兵器,依然显示出相当惊人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