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清朝倒数第二任皇帝,被认为是最为悲惨的皇帝,甚至比溥仪还要更加悲惨。只有真正了解光绪一生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身不由己”。他的一生几乎完全被慈禧太后掌控,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试图挣脱这份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件事。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子嗣数量往往象征着王朝的兴衰和未来。在一个王朝处于鼎盛期时,皇帝的子嗣自然不少。以清朝为例,康熙时期最为盛大,康熙皇帝有三十五个儿子,而乾隆皇帝虽然子嗣稍少,也有十七个儿子。然而,咸丰皇帝的情况则显得特别,他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同治皇帝,且同治的母亲正是慈禧太后。
在有多个儿子的情况下,皇帝的继承人会有更多的选择,若某位儿子出现问题,其他的儿子还可以作为备选。然而,咸丰皇帝只有同治皇帝一个儿子,且同治皇帝即便年纪尚轻,也不得不继位,哪怕他只有六岁。这种情况在清朝虽然并不鲜见,但当时清朝面临的内外困局远非往年所能比拟。
幼年即位的皇帝,并没有经历过历史的考验,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病而丧命。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在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在年幼时战胜了天花这场致命的病。天花在人一生中只会感染一次,康熙幸存下来后,再得天花的几率大大减少。因此,顺治皇帝便决定选择了这个存活概率远超他兄弟的康熙。
然而,同治皇帝显然没有如此幸运,他年仅十九岁便因天花去世,且没有子嗣。这使得清朝陷入了继位的困境。虽然同治没有儿子,但大清国不能没有皇帝,于是两位太后和多位亲王及大臣召开会议,商讨继位问题。令人注意的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是慈禧太后,但慈禧并非咸丰皇帝的皇后,而是与咸丰皇后的正宫慈安太后一同担任太后之职。
在清朝历史上,多个太后并不罕见,因为许多皇帝并非由正宫皇后所生,因此很多时候皇帝由太后来主导。鉴于慈禧太后在皇位继承中的强大影响力,继承人的选定必须让她满意,而慈安太后则基本不参与权力斗争,注重平稳过活,继位问题便由慈禧全权决定。
慈禧太后挑选继位人时,目标非常明确——她希望找到一个便于自己控制的皇帝,而不是一个能够自主决定事务的能臣。理论上,慈禧应该在同治的后代中寻找继承人,虽然溥仪未出生,但溥字辈已经有人选。然而,慈禧因为在溥字辈中没有合适的人选,最终决定从同治的同辈中寻找继承人。于是,慈禧选择了同治的亲戚——年仅五岁的载湉。
载湉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的妹妹,五岁的载湉便成了清朝的新皇帝。在1875年1月27日,载湉在两位太后的监护下举行了登基大典,成为光绪皇帝。尽管载湉的生理年龄才三岁多,他依然被正式确立为皇帝。
登基后,光绪皇帝被迫离开父母,来到宫中住下,慈禧太后一直扮演着照料他的角色。为了确保自己继续掌控大权,慈禧太后试图在光绪面前塑造出一个“慈母”的形象,希望他永远依赖她。然而,光绪并没有完全被慈禧所左右。
在光绪十六岁时,理论上他已经成年,慈禧理应将大权交给他,让光绪亲政。然而,这无疑会削弱慈禧太后的权力,因此许多大臣都认为慈禧不会轻易放权,甚至准备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慈禧退位。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慈禧太后竟主动提出让光绪亲政,还举行了亲政大典。这让众人一度认为慈禧终于打算享受安稳晚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光绪虽然名义上亲政,但实际的权力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慈禧的审批才能付诸实施。即便如此,光绪渐渐意识到慈禧的控制,开始产生反抗的心理,且在一些大臣的影响下,光绪决定实施变法,重用康有为等人,开展维新改革。
这场改革初期势头强劲,但慈禧太后并不支持这场变法。她认为,若改革有益于清朝的强盛,她会支持,但如果触及到守旧派的利益,她一定会全力以赴予以打压。最终,改革仅仅进行了103天便被慈禧扼杀。变法失败后,慈禧察觉到光绪对她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深感不安。为了遏制光绪,慈禧以光绪病重为由,将他软禁在一间房里,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随着光绪的健康逐渐恶化,他被迫忍受着无尽的压迫和痛苦。
不久后,光绪病重卧床,慈禧便开始安排他的后事。此时的光绪已经虚弱到连动一根手指都变得艰难。在临终前,太监们给他穿上寿衣时,光绪几乎是拼尽全力反抗,他不愿被慈禧继续控制。即便如此,太监们最终还是请示慈禧该如何处理。面对光绪的反抗,慈禧只敷衍地说了一句:“不穿就不穿吧!”就这样,光绪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穿寿衣下葬的清朝皇帝。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的健康也急剧恶化,紧接着便于光绪去世的第二天与他相继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