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耳闻,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施加了许多束缚。然而,如果我们细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明朝之前,尽管女性的地位无法与男性平起平坐,但她们仍然拥有一小部分选择的空间,并且,在丈夫去世之后,她们选择再婚的情况也相对普遍。
尽管宋朝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但这一思想流派当时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理学家程颐曾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然而,另一位理学家朱熹却对女性改嫁持开放态度。他曾言:“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改嫁的女性并非完全不被接受。
此外,宋朝的法律和社会对再婚女性的偏见并不严重,法律上只禁止在丧期内改嫁、被强迫改嫁以及背叛丈夫改嫁等情况。实际上,宋代社会中,选择再婚的女性并不在少数,甚至相当常见。提到宋朝和“程朱理学”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两朝之间,有一个元朝的特殊存在。尽管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它对汉族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对汉人实施了较大的压迫,并推行“四等人制”,试图使汉人逐渐沦为奴隶。同时,元代的“程朱理学”达到了巅峰,导致女性地位急剧下降,“守节”观念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想。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力图恢复汉人的传统文化,并坚定地执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政策,展现出其强硬的姿态。尽管如此,他同样认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在大明王朝中,进入皇宫成为嫔妃的女子,她们的父亲和兄弟等亲属并不被允许随意探访后宫,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惩罚。
在皇宫中,自然有许多嫔妃。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入宫后从未被皇帝召见,但无论如何,一旦进入后宫,她们便失去了自由。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嫔妃们大多选择殉葬,唯独张美人幸免于难。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关于嫔妃殉葬的标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许多人误以为明朝皇帝去世时,所有嫔妃都必须陪葬,事实并非如此。明朝对此制定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被封为贵妃的嫔妃,或生有儿子并且儿子被封为王的,均可免于殉葬。此外,若娘家有功勋的亦可“恩免”。
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愿。朱元璋临终之前下旨,要求所有皇妃陪葬,唯独张美人得以幸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张美人获得了此份特权呢?十年后,她含泪道出了这个秘密。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张美人的女儿年幼,朱元璋对此心生不忍,从而留她一命,这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此外,嫔妃殉葬多是被迫,几乎没有人愿意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张美人却显得不同。
根据明朝规定的嫔妃殉葬标准,张美人原本也是应当殉葬的,她对此心知肚明,但她主动提出愿意为朱元璋殉葬,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朱元璋,最终使得她逃过了这场陪葬的命运。朱元璋在临终时下令:所有皇妃陪葬,惟独张美人得以幸免,而十年后,她含泪讲述的故事,也让人们更加理解了这一决策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