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秦国与晋国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源自春秋时期,特别是秦穆公与晋献公统治时这两个国家的亲缘关系。当时,晋献公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桩婚姻不仅加深了两国的联系,还使得秦国在后续中帮助晋国推举了两位国君,分别是晋惠公与晋文公。
在这段复杂的历史关系中,秦穆公原本更倾向于选择晋文公姬重耳作为晋国的国君,而非晋惠公姬夷吾。可是,为什么秦穆公的首选却是姬夷吾呢?这背后隐藏着他想要更有效地掌控晋国的战略考量。秦国的建立历经艰辛,直到周平王东迁之际才获得了正式的封地和国号。而这些土地曾因周朝的衰弱而被戎狄等部落占领,因此秦国不得不经历长期的战斗与厮杀,才能占领并开发出自己的疆域。
尽管如此,秦国的自我奋斗并未获得其他诸侯国的尊重,因为秦国的历史源于养马的习俗。直到秦穆公时代,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仍然集中在偏远的西方,要融入中原的先进文明,就需要与邻近的晋国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秦穆公采取了通过婚姻来联合晋国的策略,旨在逐步打入中原。
在晋献公去世后,晋国经历了骊姬之乱等一系列内乱,国君接连被弑,令晋国深感不安。为了确保王位的继承,晋国决定通过外部寻求支持,选择合适的公子继承王位,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姬夷吾与姬重耳两位公子上,而秦国则在这一关键时刻扮演了选君的支持者和推手。
面对这个至关重要的抉择,秦穆公也感到困惑:应该选择姬夷吾,还是姬重耳呢?这种抉择实在艰难。不过,一位大臣建议他,可以派人去接触这两位公子,评估他们的品性,随后再决定谁更适合继承晋国的王位。
审察首先从姬重耳开始。当大臣找到流亡在外的姬重耳时,他兴奋不已,暗自思忖如果答应归国,便能光明正大地登基。然而,当他回头看向身边的旧臣狐偃,心里的犹豫却令他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对大臣表明,此时不仅不会回到晋国,还十分想念已故的父亲,这种情感深入人心,令大臣对他的印象大为提升,评价直线上升。
然而,姬重耳仅仅是被考察的第一位对象。接下来的考察对象是姬夷吾,这位公子则显得更加机灵。在大臣尚未说完时,姬夷吾便急切地表示愿意回国,并迅速开始整理行李,甚至还奉上金币和珍宝,希望大臣能为他美言几句。然而,在春秋时期,道德与品行通常占据极高的考量比例。听到两人的反应后,秦穆公心中已然有了评分:姬重耳的表现满分,而姬夷吾则在其急功近利的态度中失去了评分。
可就在秦穆公打算迎接姬重耳之际,他的另一位大臣却给了他新的建议:虽然姬重耳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国君人选,但如果从提升秦国威望的角度来看,选择姬夷吾则可能更为妥当,因为品德有所缺失的人可能更容易被秦国控制,也更能服务于秦国的利益。经过深思熟虑,秦穆公最终决定在扶立晋君的初轮选择中,选择姬夷吾作为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