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经过一番生死搏斗,最终击败了项羽,登上了帝位。成为皇帝的确很不错,因为可以自由决定一切,刘邦初登大宝时心中便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刘邦,毕竟他从未有过当皇帝的经验,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做法:对自己喜欢的人大加封赏,讨厌的人则直接除掉。
一开始,刘邦就采用了这样的策略,毫不犹豫地封赏了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位他信任的大臣。但历史告诉我们,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在征战时,众人还能够互相容忍和迁就,但一旦江山稳固,各种功劳的讨论便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封赏时,大家都认为自己应得更多,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功劳比其他人更大。所以,封赏虽然是必要的,却也充满了风险,很可能埋下隐患。
刘邦封赏完二十多位大臣后,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其他的臣子纷纷争论自己的功劳,许多人都不满,纷纷表示自己比别人更值得封赏。一些人还开始不满地质疑,譬如:“你算什么?当年我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时候,你在哪里?”这类争执此起彼伏。
刘邦对这些纷争似乎并没有太大反应,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当皇帝,经验不足。如果能够再有一次机会……也许他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显然,这种机会是没有的。毕竟,皇帝的地位不是“轮流做”的,天下的争斗从来都是如此,历史也总是充斥着争名夺利的行为。因此,虽然可以理解,但也不该过于苛责刘邦。
或许正是因为刘邦在权衡这些问题时过于拖延,使得一些臣子产生了误解,认为他只是随心所欲,喜欢谁就封谁。但实际上,刘邦绝不单纯,他其实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有一天,刘邦处理完政务后,心情轻松地出宫散步,恰好经过宫中的阁楼通道,突然发现里面聚集了很多大臣,似乎在讨论什么秘密的事情。刘邦素来随性,不拘小节,便悄悄走过去,想要偷听个究竟。不过,他始终没有听清楚内容。
刘邦顿时皱起了眉头,猛地喝道:“你们在干什么?”听到声音的臣子们立刻闭嘴,但并没有散开,反而仍然看似心生不满。
就在这时,张良开口道:“回皇上,我们正在商量谋反的事。”
刘邦听后一愣,瞬间懵了,心中一阵疑惑:我们刚刚统一了天下,怎么会有人想反叛?于是他问道:“你们这些人,是不是脑袋坏了?天下刚刚平定,你们竟然想谋反?”
张良淡定地回答:“皇上,您从草根起家,夺得了天下,成为了天子。可是,您封赏的大臣仅有二十多位,比如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您平时最信任的人。而那些被您处死的,都是您平时最为讨厌的人。可是,其他的大臣,虽然立下赫赫战功,至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大家都认为,土地不足,您可能会因一时的愤怒而再度杀掉我们。所以,我们聚在一起,商量该如何反叛。”
刘邦听后顿时震惊,这可是前所未闻的事,竟然有人当着皇帝的面说谋反!幸好刘邦刚刚登基,经验尚浅,听了后非常慌张,像个孩子一样问张良:“那我该怎么办呢?”
张良见状,冷静地回答:“皇上,您只需要告诉大家,您现在最讨厌谁。”
刘邦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雍齿。他是我老乡,在我起事前总是欺负我,后来又在反秦时背叛我,还差点害了我的父亲和妻子。虽然他后来立下不少战功,但我一直忍着没杀他。”
张良点头称是:“那您就立即封赏他,只要您封赏了雍齿,大家都会安心。因为即便是您最讨厌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刘邦认真地听着,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马上就去做!”于是,刘邦果真下令封赏了雍齿。
这段历史记载在《史记》中。其实,这是否真如刘邦偶然撞见谋反的情节呢?显然,这是刘邦与张良精心安排的一个双簧。目的在于安抚众大臣的情绪。所以,刘邦的“首次皇帝经验”并不浅薄,他巧妙地化解了臣子们的疑虑,果然不会再有第二次当皇帝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