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仅普通百姓遭遇误解,连像秦始皇这样的杰出帝王也未能逃脱后世史书的曲解。
有些史料将秦始皇描绘成一位极端残暴的统治者,认为他的暴政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然而,秦朝的灭亡并非单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复杂的因素呢?后代史官为何选择回避这些问题呢?
谈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许多人习惯性地将其视为秦始皇暴政的象征,但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史记》记载,秦始皇并非专门针对儒家学者,而是有选择性地焚烧了部分诗歌书籍,并对一些方士进行了惩处。
事实上,《史记》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坑杀儒家学者的事,也没有使用“焚书坑儒”这一说法。
更重要的是,焚书与坑术士其实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焚书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2年,当时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开始销毁六国的部分文献和儒家经典。
表面上是秦始皇的命令,实则暗藏着朝臣们关于政治体制的激烈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李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销毁六国的历史文献,保留与医学、占卜、农业等相关的科技书籍。
这一决策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李斯对郡县制的坚定支持,而秦始皇同样倾向于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两人达成共识,决定通过焚书的方式来统一思想,减少异见。
从更深层次来看,焚书是秦始皇推行集权体制、消除思想分歧的手段,而非单纯的暴政行为。
然而,这一事件确实给中国文学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许多珍贵文献与历史资料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尽管秦始皇对这一事件负有责任,但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暴政。
接下来是关于坑术士的事件。
秦始皇晚年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可以说是他统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失误。他投入了大量资源寻求长生之术,却被一些术士如徐福等人欺骗。
实际上,许多术士曾利用秦始皇的愚昧来行骗,虽然他们得手后并未逃离,反而在背后诋毁秦始皇,这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可憎。
将秦始皇视为愚笨且易受骗的对象,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因此,秦始皇决定对这些骗子进行严惩,命令将所有行骗的术士活埋,作为对他们不道德行为的报复。
随着东汉时期的历史流传,关于秦始皇焚书与处决术士的事件,逐渐演变成了“焚书坑儒”的误传。
如今,人们普遍将“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暴政的象征,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误解。
这两个事件,虽然不无争议,但并不足以定义秦始皇为暴君。
那么,秦朝为何仅仅三代便迅速灭亡呢?
其中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是秦始皇在继承商鞅改革的制度时,并未意识到这些制度是专门为秦国量身定制的。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旧有的体制变得不再适应新的局面,导致了诸多治理上的困境。
秦朝的短命也与秦二世胡亥的不当继位有很大关系。
虽然秦始皇原本打算将皇位传给扶苏,但胡亥与赵高等人勾结,篡改了遗诏,最终使扶苏丧命。
秦始皇东巡期间去世,未能下达指示杀扶苏,而赵高则隐瞒了皇帝死讯,等待扶苏死后让胡亥继位,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胡亥即位后,沉迷于享乐,忽视国政,导致赵高掌握了实权。赵高历史上因权谋与阴险手段而臭名昭著,显然,秦朝的命运已岌岌可危。
赵高逐步清除所有反对的声音,使得胡亥在政治上陷入孤立。
最终,胡亥在公元前207年在赵高女婿的胁迫下自尽。继位的秦三世子婴仅统治了46天,便被刘邦攻破,最终投降。
项羽随即命令焚毁了秦朝的阿房宫,并处决了秦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子婴。
秦朝的历史就此画上了句号,秦始皇梦想中的千秋万代,也在第三代时戛然而止。
尽管秦朝的灭亡原因显而易见,但史书中对此鲜有详细记载。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当秦二世胡亥自尽时,项羽的军队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秦朝的覆灭已不可避免。
此外,胡亥为了保住皇位,不惜亲手残害亲兄弟,几乎让秦朝绝后,这些荒谬行径令史官们不敢公开记载,甚至如果记录了,史官们也害怕被后人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