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的一个深夜,紫禁城内灯火通明,溥仪坐在龙椅上,目光凝视着为自己复辟打下基础的功臣——张勋。突然,他开口问道:“张卿,你想当什么官呢?”
张勋显得有些犹豫,象征性地推辞了几次,最后吞吞吐吐地说道:“那就让我当个直属总督吧。”虽然这只是他为自己争取的一个官职,但在复辟的过程中,康有为却并没有那么幸运。
为了实现复辟,康有为四处奔走,极力争取支持恢复帝制。他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学生闹翻,去寻找更多的政治盟友。张勋带领着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时,康有为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剃掉了胡子,乔装打扮。
原本他就没有辫子,现在又没有了胡子,站在复辟的大臣中,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有些人笑道:“你这也不像是复辟的人。”康有为无奈地解释道:“戊戌变法失败时,我流亡海外,便剪掉了辫子;辛亥革命后才重新留发,因此辫子才这么短。”
尽管康有为为复辟殚精竭虑,满怀信心,他还是被瑾太妃拒绝了。在复辟成功后,他提出想担任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文官之首,但由于没有胡子,他的请求被直接否决。
辛亥革命后,清朝彻底垮台,溥仪被迫退位。1912年,在孙中山先生的让步下,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根据宪法规定,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开始实行民主共和制。
此时,康有为身处海外,听到这一消息后,频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分析欧美政治体制,认为民主共和制并不适合中国。然而,作为一介文人,康有为并没有政治权力,虽努力争取影响,却只能暂时等待合适的机会。
很快,康有为等来了机会。1917年,张勋带领五千辫子军进驻北京城,在解决了一些事务后,直接进入宫中,开始策划复辟。7月1日凌晨1点,张勋身着蓝纱袍、黄马褂,戴着红顶花瓴,带领部下进入皇宫。当时的溥仪正处于梦乡,被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
他被从床上“请”了下来,哭声很快惊动了瑾太妃和其他皇族成员。瑾太妃迅速赶来,质问张勋要做什么。张勋大声回应:“皇上今天要复辟了。”瑾太妃立刻坚决反对:“张勋,这事不能胡来。”她并不相信复辟能够成功。
然而,张勋对复辟充满信心。在进京前,他在徐州召开了多次复辟会议,成立了13省督军同盟,获得了许多军阀的支持。康有为也被频繁邀请为座上宾,参与策划,两人并被称为“文武圣人”。
张勋为何要拉拢康有为呢?除了康有为本身就是清朝的遗老,他更看中了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梁启超在民国已是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与蔡锷等将军关系密切。尽管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治立场上存在明显分歧,前者坚持复辟,后者则加入革命阵营,但为了加强复辟的筹码,康有为还是前去拜访梁启超,试图说服他。
康有为见到梁启超后,动情地说道:“前些日子我六十岁大寿,得意的弟子中,只有你一人未能到场,我心里很是失落。”一番言语后,梁启超有些愧疚,康有为见机行事,立刻道出了自己的目的:“皇上要复辟了。”
康有为带着兴奋的表情继续说:“我冒险前来,你一定要帮我。”然而,梁启超坚定地表示反对,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戒尺跪下:“你今天打死我,我也不能应你。”看到梁启超态度坚决,康有为无奈地离开了,师生两人彻底断裂。
尽管康有为为复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张勋复辟成功后,康有为提出自己想要担任内阁大学士,认为凭借自己为复辟付出的心血和资历,这个职位应当属于他。然而,瑾太妃以“没有胡子”为由拒绝了他。
虽然以胡子来决定官职听起来非常荒唐,但不能怪康有为,毕竟他为变法和清朝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康有为愤怒写下《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的建议,尽管未被采纳,他却被称为中国最早觉醒的人之一。
随后,康有为在北京和梁启超等学生创建了强学会,推动维新变法,最终在1898年,光绪帝召见了他并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负责变法。然而,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最终失败,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
在海外,康有为继续推动保皇事业,但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民国逐渐走向共和,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制梦想破灭。然而,当袁世凯试图称帝时,康有为并未支持他,反而愤怒斥责袁世凯为“不忠不义”。康有为坚信君主立宪是“保皇”,而“保皇”就是保清,因此,他支持张勋复辟。
尽管张勋也有复辟的想法,但他的目标始终是让溥仪重新登基,而非自己称帝。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合作复辟。然而,复辟很快失败,张勋逃往天津安度晚年,最终因病去世。
康有为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心生愤懑,然而在经历了复辟失败后,他也意识到,清朝的复辟已是无望。于是他悄然逃往上海,并在茅山隐居。虽然他为复辟和变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最终,清朝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到来,证明了他的梦想和思想终究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