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分别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爆炸,震撼世界。日本随即宣布投降。战后,类似“原子弹下无冤魂”和“李梅烧烤”等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体现了全世界热爱和平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恶痛绝。
那么,日本为何会最终选择投降?这一问题在许多人心中自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原子弹的威力太强大,令日本不敢再继续抵抗。日本曾高呼“玉碎计划”和“武士道精神”,然而这一切随着原子弹的轰炸迅速崩塌,成为历史的笑柄。这个说法广泛被接受,但随着二战结束后,美国公开了一份截获的日本密报,这揭示了日本投降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因为原子弹。
1945年7月末,美军截获了这封密报,时间距离美国起草《波茨坦公告》的发布仅有几天。《波茨坦公告》中明确指出,若日本不投降,将面临完全被摧毁的命运。公告中充满了威胁的语气,目的是希望日本能及时认清形势,尽早投降,以免引发更大的灾难。美国的威胁迅速传到了日本,时任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听闻后感到震惊,连夜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这场会议实质上是在讨论是否接受投降的议题,主战派和主降派各执一词,会议上争论不断。主战派以当时占据的东南亚和侵占的中国领土为支点,主张继续抵抗。而主降派则认为,形势已不可逆转,德国和意大利已相继投降,日本再坚持下去也无济于事。日本的军队虽然名义上仍有一定规模,但实际上已经残破不堪,经济也已崩溃,继续抵抗几乎没有可能。
铃木贯太郎倾向于主降派的意见,但因上任时间较短,权力尚不稳固,无法作出最终决定,因此他将各方意见报告给天皇裕仁。裕仁天皇在了解情况后作出了模棱两可的回应,表示不对《波茨坦公告》发表明确立场。这一态度激怒了杜鲁门,美国总统认为自己明言的生死威胁竟然被裕仁天皇无视,认为这是对美国的极大侮辱。可是,裕仁天皇为何敢如此回应?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秘密,美军通过密报发现了真相。
裕仁天皇的底气,并非来自国内的主战派。当铃木贯太郎将双方意见上报时,天皇面临两个选择:支持主战派或支持主降派。但无论支持哪一方,天皇都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首先,裕仁天皇非常清楚日本国内的情况,尽管如此,他并不愿立即投降,因为如果在此时宣布投降,未来日本的命运就将掌握在美国手中,包括他作为天皇的地位也可能遭到威胁。天皇不敢做出这个决定,担心失去权力。
其次,裕仁天皇并非已经绝望,他仍然抱有一线希望。早在1941年,苏日两国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如果苏联继续遵守条约,就不会对日本出兵。裕仁天皇心存侥幸,希望苏联保持中立,不向日本宣战。若苏联不对日本出兵,日本就只需应对美军,甚至在这种情况下,裕仁天皇认为日本军队依然有战斗力,尽管美军拥有原子弹。实际上,在裕仁天皇作出表态时,美国的原子弹还未投入使用,且当时的原子弹数量有限,威力虽然强大,但美国尚未拥有足够的数量。
裕仁天皇的想法更为乐观,他甚至认为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能导致苏联出面调停,避免美军进一步攻击。若真发生这种情况,日本将有机会喘息,为反击美军争取时间。尽管裕仁天皇在精神上对局势充满希望,他的幻想最终未能成真。美军截获了这份密报后,愤怒的杜鲁门决定加大压力,迅速投下原子弹。
尽管杜鲁门此前已决定尽快结束战争,但他并未完全确定是否使用原子弹。直到得知裕仁天皇的心态后,杜鲁门感到更加担忧:如果裕仁天皇的幻想成真,可能会导致日本倒向苏联,这对于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布局将是灾难性的。于是,美国最终决定再次投放原子弹。
然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虽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并未完全达到威慑的效果。裕仁天皇依然怀疑美国是否拥有更多原子弹,并希望苏联能够出面调解。然而,苏联坚决拒绝了日本的调停请求,裕仁天皇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因此破灭。美国很快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彻底粉碎了裕仁天皇的幻想。无路可退的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投降,但他要求保留天皇地位。虽然美国表面上拒绝了这一条件,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天皇的要求,表示可以根据日本人民的意志来决定,裕仁天皇才在这份暗含妥协的声明中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