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极宣布改国号为“清”,标志着清朝的建立。而在275年后的1911年10月10日的深夜,武昌城内突传一声枪响,这一声枪响揭开了清朝灭亡的序幕。仅仅两个月内,已有15个省宣布脱离清朝政权,纷纷开始寻求独立,清政府几乎名存实亡。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压力下退位,清朝的历史宣告终结。
清朝为何会走到崩塌的边缘?或许曾国藩的年俸,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答案。曾国藩早年担任京官时,官职虽然不高,收入也极为有限。其年收入主要来自于禄米和年俸,分别为45斛和45两白银,尽管有些额外收入,总计不过百两白银,勉强维持生计。在这样的收入条件下,虽然平常花销尚算不起眼,但身为京官,日常开销和生活必须保持一定体面,不能让人看不起。租房要租得起独门小院,宴请朋友时礼尚往来,拜访亲朋好友时送礼不可马虎,这些开销一加起来,常常是入不敷出。曾国藩在京期间,常常向别人借钱,有一年甚至连“炭敬”都未能如愿,最后只能向他人借50两来度过新年。想象一下,像曾国藩这样品行端正、地位不高的官员,生活如此捉襟见肘,那么当时的普通百姓又该如何度日呢?
然而,曾国藩的情况在他升任两江总督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俸禄上涨至180两,而养廉银也达到了16000两,再加上地方上所谓的“孝敬”,数额少的有三五万两,多的则达到十几万两。这些“孝敬”几乎成了官场惯例,而曾国藩却以高度的清廉著称,坚决拒绝收取这些馈赠,纵使众人劝说这是沿袭已久的规矩。他坚守原则,即使送来的是日常用品,他也只挑选最不起眼的草席,其他一概退回。这一举动令众人震惊,并对其清廉的品格表示敬佩。
然而,像曾国藩这样坚守清廉的官员在晚清时期少之又少。相反,贪污腐败成了官场的普遍现象。无论是所谓的“孝敬”,还是名目繁多的贿赂,包括冰敬、炭敬、捐官卖官、科举送礼等,各种形式的腐败渗透到了政坛的各个角落。甚至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地方送来的“孝敬”也多得让人瞠目结舌,少则数万两,多则上百万两白银,这些竟然被视为常规行为。最终,这种腐败风气愈发严重,逐渐成为一种无法根治的“恶疾”。
当腐败在官场蔓延并成为常态,清正反而被视为一种“罪恶”。并非所有官员像曾国藩那样,在面对诱惑时选择坚持清廉。在无数贪官的围剿下,国家的各项事业开始衰败。士兵的军饷被挪用,军备老旧,战斗力严重不足,外敌入侵时只能以牺牲百姓的生命来维持。国内建设也因腐败而严重滞后,民用设施低劣,水闸大坝时常发生破坏,工程建设质量堪忧。更严重的是,军事设施几乎无法有效守卫国土,战时也成了废物,徒耗国家资源。
而吏治的腐败更加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官员升迁不再看重才德,而是看送礼的多少。送礼多的官员得到优待,升至肥缺,送礼少的则被打入冷宫,贬职或被派往贫瘠之地。这种腐败现象的蔓延,造成了社会极大的贫富差距,而最令人愤慨的,是皇室宗亲的奢靡。以慈禧太后为例,她的日常开销极为惊人,仅一日的膳食就超过百种,更别提奢华的衣物和上千斤的玫瑰花瓣,而她六十大寿的庆典竟然耗费了两千万两白银,直接压垮了国库。当时,清朝政权在国难当头时,皇室依然享乐奢侈,百姓在战乱中饱受苦难,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民众对政府的失望达到了极点。
而当时的百姓,生活艰辛,完全没有任何喘息的空间。他们日复一日,依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敢懈怠,冬寒夏暑,都是为了活下去。无数无名的普通百姓,劳作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直到丁戊奇荒爆发,山西陕西等地的旱灾席卷而来,造成了1000多万人的死亡,2000万灾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这一灾难不仅让人心痛,更令人心寒的是清政府的无所作为,官员趁机贪污,哄抬粮价,灾民只能为了一口生存的饭而出卖亲人,卖儿卖女,悲惨至极。
从曾国藩的年俸,我们不难看出,清朝官员的收入差距如此悬殊,腐败的现象如此严重。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一窥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官场腐败、贪污横行,民众困苦、社会贫富悬殊;军事力量孱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天灾人祸不断,政府却无力应对。这一切都使得清朝从盛世步入了末路。
而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如经济几近崩溃、政治体制僵化、军事改革失败等等。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我们从曾国藩的年俸中可以窥见一斑,揭示了当时物价、收入差距、民生状况及政治生态。正因为如此,有专家分析指出,清朝的灭亡似乎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