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寿衣竟然镶嵌了超过7000颗珍珠,这件陪葬物品若传至今,绝对是一件无价的国宝,价值无可估量,而整个陪葬物品的总价值更是高达上亿白银。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葬礼,显然非一般人可享受,而它的主人正是叶赫那拉·杏贞。
叶赫那拉·杏贞,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后来更因“慈禧皇太后”这个身份为后世所熟知。咸丰帝驾崩后,凭借儿子的皇位,慈禧太后被尊为“西太后”,仗着年轻的皇帝无权,她逐步掌握了朝政,甚至发动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成为了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虽在政治上具有一定手腕,但与前代的“武则天”相比,她的治国能力却显得捉襟见肘。正因如此,在她的统治下,清朝逐渐腐化,最终走向灭亡。将整个王朝的覆灭归咎于她,未免不公,毕竟一个王朝的兴衰并非单个人力所能决定。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慈禧在位期间的奢靡无度,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危机,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慈禧太后奢靡的生活,或许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她为庆祝自己60大寿时,竟然动用了海军的军费。而事实远不止于此。今天,我们从慈禧陵墓中的陪葬品,就能一窥她的奢华生活。也许你曾见过一张照片,画面中,一队穿着清朝服饰的士兵骑马威武行进,然而仔细一看,队中的每个人脸色苍白,显得阴森可怖。事实上,这并非真人马队,而是用纸扎而成的“活人”马队,也即古人用来陪葬的“纸人”阴兵,而它们守卫的正是慈禧太后。
190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慈禧太后的葬礼。实际上,慈禧早在一年前就已去世,之所以推迟到这时,是因为安葬她的定东陵刚刚完工。随着科技的进步,慈禧的葬礼得以留下照片,这让我们能够见证百年前那场盛大且庄严的“国葬”,也让我们领略到清朝权势滔天的慈禧太皇太后的最后一程。
葬礼盛大而震撼,举世瞩目。但或许没有人预料到,这场葬礼的奢华,竟成了慈禧日后悲剧的伏笔。作为清朝数十年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无疑地位崇高,生前奢华的生活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她的奢侈,不仅仅表现于生日庆典上的军费挪用,还体现在她为自己死后的安排上。按照古人的“视死如生”观念,慈禧的葬礼自然也不可能简单,她将带着大量珍贵的宝物一同入葬。
然而,进入民国初年,东陵大盗孙殿英带领队伍闯入清东陵,首当其冲的便是慈禧太后的地宫。盗贼洗劫了里面的宝物,然而这些珍贵的物品很快被分销或转手,其中不少甚至流落到海外,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中究竟包含了哪些稀世珍宝?随着陵墓被盗,难道这些物品就永远失传了吗?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慈禧的近身太监李莲英和她的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来探寻其中的一些线索。
《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慈禧的陪葬品,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慈禧生前逐步搬入墓中的珍品,如字画、瓷器、金银饰品等,这些物品摆放在地宫棺椁周围;另一类,则是最为贵重的陪葬品,这些均为慈禧生前最喜爱的宝物,或者是王子、格格们为表敬意而特意放入的珍品。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铺在棺椁底部的锦褥。这张锦褥全身以金丝织成,表面镶嵌了上万颗小珍珠和数百颗红宝石,而连接锦褥的上层丝褥上也镶嵌了数千颗珍贵珠宝,珠光宝气,奢华无比。覆盖在慈禧身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慈禧一生信奉藏传佛教,这件经被上同样镶嵌了数百颗珍珠,熠熠生辉。最为珍贵的,是这条经被上织有种种佛教文字、佛像、佛塔和花纹等图案。值得庆幸的是,孙殿英等盗贼未能识别这些珍贵的文化价值,他们只识得珠宝财物,见珍珠便把它们拿走,导致这件宝物幸免于难。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戴着一顶凤冠,凤冠上镶嵌了各种珍宝宝石,其中最大的一颗重约四两,价值千万两白银。脖颈上佩戴的朝珠三桂,也极其珍贵,珠子由宝石制作,而其中一挂更是由红宝石构成。慈禧身着金丝礼服,脚蹬朝靴,手持玉莲花,头前摆放着十八尊玉佛,头顶则放置着一把翡翠荷叶。传说中,慈禧曾因喜欢装扮成“王母娘娘”,手下的太监们还会假扮童子,而在棺椁内,她的形象也确实如仙母般威严。
为了确保棺椁中不留空隙,慈禧生前最爱的宝物几乎都被陪葬进了她的地宫。包括翡翠白菜、翡翠西瓜、红珊瑚树、白玉九玲珑宝塔、红蓝宝石、祖母绿等,还有那颗闻名遐迩、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任何一件宝物,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价值上亿,珍贵无比的遗物。然而,大部分宝物被盗走后都流入了海外,至今仍鲜少能见其真容,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尽管慈禧一生荣华富贵,死后也有着极尽哀荣的葬礼,但她的宝物却无情地在盗窃中丧失,不禁让人感叹“天道轮回,世事无常”。若她泉下有知,恐怕也难免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