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将来接收更多类似文章的推送,同时也便于您与他人分享讨论。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文|张润晨
编辑|t
奴隶贸易作为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至今仍然是许多西方国家的“伤疤”。尤其是美国黑人,实际上就是奴隶贸易的产物。今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极力回避提及这一历史,似乎想要将它从记忆中抹去。
我们通常认为,奴隶贸易与西方国家以及“三角贸易”密切相关。然而,实际上,在非洲东海岸的印度洋上,也存在着另一种“黑奴贸易网络”,而其背后的操控者,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阿拉伯奴隶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很久,甚至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宋代的《岭外代答》就提到过:“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园,又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卖为蕃奴。”而唐代的《丙阳杂俎》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唐宋时期,黑奴被称为“昆仑奴”,这一词汇并不陌生,当时的市场上确实有不少“昆仑奴”,这些人大多是阿拉伯商人带来的。尽管阿拉伯人在从事奴隶贸易,但当时的贸易形式并不大规模,更多的是“零散的个人行为”,并非组织化的大规模奴隶贩卖。
著名非洲历史学家戴维逊在他的作品《黑母亲,买卖非洲奴隶的年代》中曾提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奴隶买卖在阿拉伯与东方的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事实上,印度洋的奴隶贸易像中世纪的欧洲农奴一样微不足道。”
阿拉伯的奴隶贸易更多是为了满足本地需求,主要面向印度、东南亚及中国等地,这些地区的国家并不缺乏劳动力,且已有较为成熟的劳动力体系。因此,黑奴的大规模引进既不具备经济优势,反而可能扰乱国内的经济结构。
在这一背景下,阿拉伯商人通常将黑奴用于家仆、手工艺人、士兵或妻妾等用途。为了降低奴隶的攻击性,阿拉伯奴隶商人通常会先将男性奴隶阉割,除非他是壮年力气强大的奴隶,有可能被用作士兵。
与阿拉伯人不同,欧洲的“三角贸易”则不一样。因为欧洲的贩奴目的是将黑奴送往美洲作为劳动力,因此阉割黑奴就显得不合适了。在美洲的殖民地,急需大量劳动力来开垦土地,因此,黑奴被视为宝贵资源,不仅不能阉割,甚至要鼓励他们繁衍后代。
在当时,美洲的种植园如同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牛一样,充当了生产的主力。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并不发达,黑奴在跨大西洋运输过程中死亡率极高,这使得维持黑奴的繁殖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奴隶之间的孩子,依然是奴隶,且不需要再花费额外费用购买。
相比之下,阿拉伯与东非的距离较近,因此阿拉伯人捕获黑奴的成本相对较低。由于阿拉伯地区并没有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园,所以奴隶的需求较少。这就是为什么阿拉伯的印度洋奴隶贸易始终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阿拉伯的印度洋奴隶贸易的终结,竟比“三角贸易”的结束要晚。19世纪,阿曼在阿拉伯半岛崛起,成为唯一一个阿拉伯殖民帝国,并将眼光投向了东非,开始在桑给巴尔地区建立殖民地,进行大规模的奴隶贸易。
这一时期,阿拉伯的奴隶贸易达到顶峰,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已基本控制了阿曼和桑给巴尔,但阿拉伯的奴隶贸易依然没有停止。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源于阿拉伯殖民地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中产阶级的奢侈品需求增加,使得阿曼帝国的采珠业和丁香种植园得以繁荣。
然而,英国殖民者则借机打着“反奴隶贸易”的旗号,采取“解放”东非土地的政策,而在另一方面,英国皇家海军不仅对阿拉伯奴隶船视若无睹,还帮助其进行护航并打击海盗,可以说,英国在这一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舒运国,《阿拉伯人与东非奴隶贸易》,世界历史5(1991):9。
任晓宇,张谦,《19世纪阿拉伯人在西印度洋的奴隶贸易》,中东研究,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