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毛主席在地图上圈定的三条折线,最终打出了震撼历史的一战,为解放军长征打开了希望的突破口,这就是——四渡赤水之战!
提到遵义会议,很多人都知道它对于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而“四渡赤水”之战在长征胜利中的意义,也不亚于会议本身的历史地位。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几乎是在最危急的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的命运。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此时,我军正围绕遵义展开布防,红1军团坚守桐梓,红9军团占据绥阳,红5军团布防团溪镇,目光紧锁乌江。红3军团则驻守遵义以南,防守着红军的后方。四个军团的阵地构成了以遵义为核心的坚固防线。
然而,在这条防线的外围,敌人虎视眈眈。内圈首先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他们将红军团团围困。外圈则有南方的两广联军和薛岳的8个师,死死封锁乌江南岸,难以跨越。而东部,湘军的四个师通过修建坚固的碉堡防线,阻止红军越过乌江与红2、6军团会合。更北面,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正加速前进,准备在重庆上方拦截红军。西面,川滇两军投入大量兵力把守江面和关键路段,防止红军渡过长江,与川陕边界的红4军团会合。
包围圈内是我军仅有的三万兵力,外面则是国民党军的四十万大军。兵力悬殊,形势堪忧,那么,红军将如何突破这重重围困?毛主席又将使出什么绝妙的策略,令敌军陷入被动?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确定的北渡长江战略,旨在与红4军团会合。而国民党显然察觉到红军的意图,如何顺利渡江成为了关键。然而,毛主席显然早有应对之策。
他在地图上标出了三个地点:“习水”“赤水”和“泸州”。这三个地点的选择并非偶然,它们的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习水和赤水分别位于赤水河的两岸,从习水到赤水需要穿越三次赤水河,成功渡过后,即可直达泸州,从而绕过敌人防线,与红4军团会合。
然而,这样一条直白的路线,国民党岂能轻易放任?红军内部也对此战略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将士觉得不太妥当。但毛主席的战术操作不仅让红军感到震惊,也让敌军佩服不已。
毛主席的战术简直是“指挥战争,最高的境界就是指挥敌人!”国民党军认为我们要北上,那我们偏偏选择南下。第一次渡过赤水,红军占据川黔滇三省边界的“扎西”位置,当敌军忙于围堵北面时,红军却出其不意地实施回马枪。第二次渡过赤水,红军再次回到遵义,并发起遵义战役,进行反击,这一战也成为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
蒋介石见状,立即飞往重庆督战,并命令五省的军队从南北夹击,意图将红军困于遵义。可是,毛主席早已看穿敌人意图,将计就计,反而让敌军调动更多兵力来围堵。
在两渡赤水后,毛主席继续采取巧妙策略,借助无线电部门的帮助,准确掌握了敌军的动态。毛主席通过无线电截获蒋介石的电报,得知敌军的部署,最终决定实施“三渡赤水”的战略。同时,毛主席指挥无线电队发出电报,暗示红军将继续北渡长江,让蒋介石深信不疑,导致敌军将更多兵力部署到北方。
此时,我军穿插于敌军部署间,敌人未曾察觉,红军迅速西渡赤水,进入川南。国民党急忙调兵进攻川南,而红军却在古蔺佯攻西部,成功迷惑敌人,形成虚虚实实的战局,令敌军无所适从。
最终,红军成功突破敌军的包围圈,四渡赤水,调头南下,横渡乌江。国民党军主力几乎全都集中在北边,南面却留下了一个大缺口,红军顺利渡过乌江,直逼贵阳。而此时,蒋介石在贵阳,身边的兵力不足一个团,援军恐怕也来不及赶到。尽管如此,红军并不直接与蒋介石作战,而是佯装要与东部的红军军团会合,实际则迅速调转方向,向西行进,奔向金沙江。
至此,四渡赤水战役完美落幕!
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红军掌控敌军部署的精妙。无线电部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更能体现出的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军事才华。正如毛主席所言:“兵者,诡道也!”通过虚实结合,红军成功迷惑敌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完成了从弱到强的逆袭。
这不仅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