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普通日子里,年遐龄与年幼的儿子年羹尧在自家门口嬉戏。正当他们玩得尽兴时,一位携带医药箱的行医郎中偶然经过年府,看到年羹尧一旁无忧无虑地玩耍。郎中驻足片刻,细细打量后,忽然转向年遐龄,低声说道:
“这孩子,未来必定能成为大将军。他能让家族光耀千秋,但也可能引来灭门之灾。若要避开这场祸患,必须从小让他专心读书。”
年遐龄听了郎中的话,深感不解,却也隐隐觉得此人不凡,言辞中似有玄机。他深信不疑,认为此郎中必定是个有深厚见识的高人,便决定采纳其建议。
然而,年羹尧天性粗暴,最讨厌的就是读书。即使年遐龄曾多次为他换师换师傅,甚至请来最严厉的老师,年羹尧仍旧屡次反抗,不肯认真上课。几乎每次上课,都是他捣乱一番,令不少师傅灰心离开。
面对郎中建议,年遐龄不禁为儿子的未来感到焦虑,他苦笑着向郎中吐露心声:“这孩子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不肯读书。”
郎中听后,并未气馁,反而微笑着说:“不必担心,我有一套方法,若能按照我说的去做,您的儿子必定能成才,文武双全。”
年遐龄被郎中的自信打动,决定按照他的方式来教导年羹尧。经过八年的悉心教导,年羹尧果真在文武方面均有所成就,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桀骜不驯,渐渐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当年羹尧终于成才时,年遐龄没有忘记当年的那位郎中。他立刻让年羹尧带上丰厚的礼物去拜谢那位老郎中。郎中见到年羹尧,沉默片刻后,只留下四个字:“急流勇退。”说完便转身离去。
年羹尧此时并未完全理解这四字背后的深意,直到后来,他才体会到“急流勇退”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
若年羹尧在权势巅峰时,能记起这四个字,或许他能避免后来的悲剧,免去自己身陷绝境的命运。
...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世代为明朝官员,但因松锦会战败北,被俘成为奴隶。直到顺治十二年(1655年),年遐龄的父亲年仲隆高中进士,才得以脱离奴籍,成为清朝正式的旗人。年羹尧的家族,便因此逐渐进入了清朝的官场。
年羹尧的机遇出现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那时雍正被册封为雍亲王,年羹尧自然也归属于雍正,成为他的一员心腹。雍正对年羹尧寄予厚望,把他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年羹尧在雍正的提携下,飞速升迁。起初只是正三品内阁学士,然而不久后便因雍正的支持,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四川巡抚,这种速度和升迁幅度在清朝官场中是不可思议的。
年羹尧在四川的治理,果然不负雍正的期望。他提出了“治川五策”,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评价,甚至得到了雍正的认可。为了让年家全力支持自己,雍正不仅积极提拔年羹尧,还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侧福晋,这在当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
年家因此快速崛起,年羹尧也由此成为雍正政权中最为得力的亲信之一。由于与雍正关系密切,他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也随之日益攀升。
...
雍正即位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西北的叛乱。青海的罗卜藏丹津趁机发动叛乱,试图控制西藏地区,对雍正的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年羹尧凭借其深厚的治军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就被委任为平叛的大将军,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几乎能掌控整个西北的军事和政务。
仅仅几个月,年羹尧便以雷霆手段平定了叛乱,成功消除了雍正政权的隐患。此时,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已达到巅峰,他不仅封年羹尧为一等公爵,还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奖励和宠爱,甚至赐予年羹尧家族极高的荣誉。
然而,这样的荣光并未能长久。年羹尧随着权力的膨胀,逐渐变得自负、骄横,他不再把雍正当回事,甚至在自己权力最盛时,在西北形成了如小朝廷般的气氛。
最终,年羹尧的这种傲慢和专横,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雍正曾多次警告他要记得“急流勇退”,但年羹尧未曾吸取教训,最终在1726年被赐死,年仅四十七岁。
年羹尧的家族也未能幸免。虽然年羹尧的母亲和妹妹因为身份特殊得以幸免,但其他家族成员依旧遭到了连累,许多亲戚被流放或处决。
尽管如此,年家却因年羹尧的妹妹年氏的宠冠后宫,得以保住了某种程度的权势和地位。最终,年家陷入沉寂,但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中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