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给新四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事变之后,新四军军部开始了重建工作,并对原本属于苏北指挥部的第一、第二、第三纵队进行了改编,成立了新四军第一师。新四军第一师的成立,使得粟裕担任了该师的师长,而刘炎则成为了师的政委。粟裕,作为新四军第一师的师长,后来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且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一,职务也从总参谋长等重要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誉显赫。那么,刘炎作为粟裕的得力搭档,曾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的政委,他的个人事迹又是怎样的呢?
刘炎,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年少时便积极投身家乡的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内革命陷入低谷。然而,刘炎并没有因形势的沉寂而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投身革命事业,积极参与湘赣边的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此后的岁月中,刘炎不仅见证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还亲身参与了红四军的组建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为巩固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1929年,刘炎随红四军转战赣南和闽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他担任了红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逐渐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刘炎随红军踏上了长征的艰难道路。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跋涉,他在1935年秋成功抵达陕北,并进入红军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及军事理论,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炎被派往冀中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刘炎转任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带领队伍与敌人展开了近二百次大小战斗,极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新四军的士气。
1940年,刘炎被调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继续投身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并壮大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然而,1941年1月,在国民党对新四军进行围攻后,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经过重建,苏北指挥部的三个纵队也合并为新四军第一师。新四军第一师成立后,刘炎担任了政委,和粟裕一起指挥着艰苦的斗争,成功取得了多次反“扫荡”及反顽斗争的胜利。
然而,长期的艰苦工作使得刘炎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再加上战争年代缺乏医疗资源,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42年,由于过度劳累,刘炎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但即使在休养期间,刘炎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工作。在得知日军将集结三千余人,计划对苏中根据地展开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时,刘炎毫不犹豫地停止了休养,带病赶回工作岗位,与粟裕共同策划了“主力尾追、迂回歼敌”的作战方案,成功挫败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的主力部队调往山东,刘炎也随部队来到山东,并在那里前往临沂养病。然而,命运无常,1946年11月20日,刘炎因病在临沂去世,年仅42岁。刘炎的早逝,使得他的名字相对不如粟裕那样响亮,但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每一个人铭记。他不仅是革命的见证者,更是中国解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