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初期,红军仍受“左倾”错误的困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损失过半。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才使得“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红军的局势也开始逐渐稳定。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正是在那时跟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参与了长征,并在长征过程中参加了智取遵义城的战斗,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他就是王集成,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那么,王集成的故事究竟有怎样的传奇色彩呢?
王集成生于1907年,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王集成曾上过几年私塾,但家境贫困,迫于生计,他不得不辍学回家。12岁时,他便进入当地一座工厂,成为学徒,开始了艰难的工厂生涯,忍受着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1929年,王集成回乡参加了赤卫军,并在次年加入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入党后,王集成跟随红四军,投身于中央根据地的建设,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各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尤其是在长征期间,他积极参与了智取遵义城的战斗,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达陕北后,王集成继续参与了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工作,参加了东征和直罗镇战役等重要战斗。1937年初,王集成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抗战爆发后,他绕道香港,奉命返回闽西,参与了闽西南游击队的改编工作,协助张鼎丞将该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后,王集成担任政治部主任,随新四军转战苏皖抗日前线,参与了淮南和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王集成继续活跃在华东战场,参与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多个关键战役。通过这些战斗,王集成协助我军歼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为华东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王集成留在华东军区工作,担任华东军区空军政委,负责空军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王集成成立了大建公司,培养了大量可靠的建设人才,并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然而,1952年年初,在“三反”运动期间,王集成不幸被错误地指控为“大老虎”,不仅被停职审查,还遭受了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1955年,我军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军衔授予仪式,王集成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55式军衔”中的一员。此后,他担任了铁道兵副政委等职务,始终保持着不计个人得失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我军的各项建设工作,为我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集成受到了冲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铮铮铁骨,坚决与造反派进行斗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王集成进行了彻底的审查,撤销了1952年“三反”期间对他的处分,并恢复了他的名誉。晚年的王集成定居在北京,虽然退休,他仍然关心我军的发展,并积极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献计献策。1983年,王集成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从革命到建设、从困境到辉煌的伟大转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