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成为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女性帝王之一。根据她的遗愿,唐中宗李显将她葬于乾陵,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一同合葬。乾陵是唐朝十八座皇帝陵中唯一没有遭遇盗墓的陵墓,而在这座陵墓的周围却屹立着61尊神秘的“无头石人”。
这一谜团困扰着人们千年之久,直到1971年,两个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中揭开了这一秘密。乾陵内埋藏了众多的陪葬品,其中最为瞩目的是120多座巨大的石雕。这些石雕大多为人像和动物像,其中人像总共有61尊,整齐地排列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两侧。最初,考古学者对这些石像的背景一头雾水,无法判断它们的身份。
后来,考古学家偶然发现,在少数石雕的背后,竟然留下了微弱的刻字。字迹虽已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一些名字和职务,比如“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与“木俱罕国王斯陀勒”。这些信息让专家们确认,这些石像应当是唐朝时期来自外国的藩属人物,石像上所穿的少数民族服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在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十分频繁,因此这些石雕的存在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最让人费解的地方是,这些石像竟然全部没有头,只有身躯。难道这些石像在雕刻时就没有头,还是在之后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头部呢?
考古学者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得出了结论:这些石像最初确实是完整的,头部是在后期丧失的。首先,石像的脖部断裂不平整,各个石像的断口形状各异,显然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其次,宋代的旅行学者游师雄曾留下文字记录,表明在他访问时,石像的头部依然完好,证明石像的损毁时间应当是在宋朝以后。
关于石像失去头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石像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遭到破坏的,外国士兵看到其中的外国使者石像后愤怒至极,将其头部砸掉。也有人认为,这些石像是在明朝时期被当地百姓摧毁的。相传,当时当地爆发了瘟疫,百姓误认为石像是灾难的根源,于是将它们的头部砸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石像是由外国使臣和当地百姓联合摧毁的。相传在明末时期,一位外国使臣在乾陵游览时,发现这里竟有祖先的石像,觉得十分羞耻,于是暗中策划毁坏这些石像。
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完全证实其中的真相。李梦阳,明代的诗人,曾在诗中提到过乾陵石像的残损,证明在明朝时期,石像已经遭到损坏。那时陕西地区曾先后被金、元统治,而这两个政权都由少数民族建立,石像遭受损坏的可能性较高。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疑问,因为若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要破坏石像,理应不仅仅毁掉头部,连同少数民族风格的身体部分也应该遭到摧残。
最终,专家们在文献中找到了关键线索。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可能高达8到11级,这次地震很有可能导致石像头部的脱落。结合石像脖部较细且材质特殊的特点,专家推测,地震震动集中在脖部,导致石像的头部脱落。这种推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因不仅是人像,连动物像的某些部位也出现了震裂现象,尤其是一些较细的部位,比如爪子和头部。
然而,尽管有了这些线索,直到1971年,乾县的两位农民无意中在田里挖出一个石人头,才真正解开了“无头石像”的谜团。农民将这颗石像头交给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比对,发现这颗石头与乾陵石像上的某一座石像完全契合,终于确认了这一谜题。
此外,乾陵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文物,“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生前曾表示,“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因此她特意立下这块无字碑,以示她对功过是非的淡然态度。武则天,这位历史上有着极大争议的女帝,她的功绩和错误,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武则天的支持者认为,她与唐太宗并肩而立,是一位极为杰出的君主。在她的治理下,打破了豪门门阀的权力垄断,解放了大量奴婢,选拔了不少寒门子弟,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此外,武则天还大力改革行政体制,推行中央集权,并且通过设立“延恩匦”等措施,倾听百姓意见,增加了政务的透明度。
然而,也有许多人对她的统治提出批评。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采取残酷手段清除异己,刘祎之等人就是她的牺牲品。同时,武则天还屠戮名将,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导致外敌频频侵扰,唐朝的军事失利也与她的决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