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菊东篱下
编辑|翩然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西方国家中与中国交往最频繁的国家之一,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历经波折,影响深远。从晚清至民国时代,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抗日战争,美国的影响始终贯穿中国的政治舞台。尤其在当今全球格局下,中美关系紧张,双方常常在许多领域针锋相对。
不久前,一位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称中国曾多次接受美国的援助,但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感激,反而现在处处与美国对抗。那么,美国真的曾多次援助中国吗?中国是否真如所说,忘恩负义?
近代中国曾签订过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其中《辛丑条约》尤为令人痛心。这个条约几乎把清政府的国库掏空,国家财力几近枯竭。面对其他国家因赔偿款而洋洋得意时,美国则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决定:他们用部分赔偿款在中国修建了多所大学和医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名校的建立,都离不开美国的资助。此外,美国的教会组织也参与建立了协和医院和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
这种做法对中国近代教育与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竺可桢、钱学森等。美国在这一方面的举措,获得了清政府的好感,因为相比其他国家的侵略者,美国显得相对文明、理性。
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中国的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和军事支持,尤其是由美国退役军人组成的“飞虎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遏制了日本空军的优势。罗斯福总统还提出了组建联合国的提案,帮助中国成为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尽管美国在这些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帮助,但这种援助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难道美国真的是出于正义感吗?
美国的多次援助,实际上大多与自身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美国在庚子年退款用于修建学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实施“怀柔政策”。他们试图从精神层面影响中国,培养一批亲美的爱国人士,为的是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美国的深远布局可见一斑。
在战争期间,美国提供的物资援助和信用贷款,实际上是通过以具有战略价值的矿产资源为交换条件来完成的。美国在钨、锑、锡等稀有矿产上几乎垄断,借此不仅让自己的经济迅速发展,还占据了中国庞大的市场。二战爆发后,美国意识到亚洲战局的胜负决定了全球的格局,中国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他们通过援助帮助中国遏制日本侵略,既减轻了欧洲战场的压力,又获得了中国民众的好感。
然而,在美国眼中,中国始终是一颗棋子,必须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一旦中国摆脱美国的影响,便可能迎来美国的猛烈报复。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的战略布局。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有着独立的执政理念,不会盲目跟从美国的步伐。那么,美国的计划未能实现后会采取何种措施呢?
两大阵营的对抗
美国一向喜欢通过挑起战争来获取经济利益。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支援朝鲜以抗击美国的侵略,最终这场战争的胜利阻止了美国干涉朝鲜内政、危害新生政权的企图,也导致中美彻底决裂,双方进入对立状态。此后,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并未收获预期的胜利,反而导致了其综合国力的下降。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因为“长波电台事件”和“联合舰队事件”而开始恶化。中国政府坚守国家主权,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美国对中苏关系的破裂感到高兴,因为苏联作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美国所需应对的难题。中苏关系的破裂促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开始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在此期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美国与中国的互惠互利关系也因此发展起来,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中国的入世也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开始视中国为全球霸权主义的最大竞争者。于是,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封锁与制裁,中美关系也逐渐紧张。
结语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主动挑事,也不惧怕挑战。面对美国的种种无理举动,中国将坚定捍卫自己的主权。如今,中美之间由于贸易摩擦、意识形态分歧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而关系紧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商。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