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对张仪的贡献做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四个字——“张仪之计”,凸显了他对秦国的巨大作用。张仪的策略“连横”,是将原本分散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使得秦国在战争中能更加顺利地扩大其疆域。
张仪是魏国人,这个国家以其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而著称。虽然《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张仪的家庭背景,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并非出身贫寒。毕竟,能够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往往不简单。张仪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与苏秦是师兄弟。鬼谷子培养的人才不少,包括孙膑、庞涓、张仪和苏秦等,可以说是深藏不露的传奇人物。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张仪能够脱离劳动去学艺,显然家境不会太差。
然而,张仪也并非贵族出身。历史上著名的“张仪受笞”故事便证明了这一点。传说张仪曾与楚国国君的相陪酒席时,因误会被打,甚至被怀疑偷盗玉佩。尽管这个故事的真伪尚未考证,但从太史公的描述来看,张仪因贫穷而遭到怀疑,说明他并非出身显赫。小步认为,张仪更可能是与商鞅一样,来自于一个曾经显赫一时、但因某些原因已没落的家族。
张仪的身份确立为“纵横家”,这一身份在战国时期尤为重要。纵横家所施行的“合纵与连横”战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合纵指的是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连横则是弱国联合强国,与秦国建立联盟,共同出征。张仪主张的“连横”战略正是围绕秦国的利益展开。
张仪的成功,首先源自于他的及时出现。若他早早进入秦国,当时商鞅正主政,商鞅极其厌恶张仪这样以口才为生的纵横家,认为他们对国家没有实际贡献。而商鞅的变法注重农业与军事,这也是当时秦国最为优先发展的方向。所以,若张仪在商鞅改革时期来秦,他的连横之术无法施展。
然而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局面发生了变化。商鞅变法为秦国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而秦惠文王也开始关注外部世界,谋划更大的目标。张仪的连横之术,得以在此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秦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且稳定,同时国力也足够强大,但又未至于可以轻松压倒其他国家。因此,张仪的策略能够获得成功。
张仪作为一名擅长言辞的纵横家,他游说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魏国和楚国。尤其对于魏国,张仪的连横战略可谓至关重要。魏国地处中原,是连接各个国家的重要枢纽。公元前328年,张仪成为秦国相邦,并开始着手与魏国、韩国的外交交涉。然而,魏国国君魏惠王并未接受张仪的建议,因此张仪一度返回魏国任相,企图从中推动连横政策。最终,魏惠王去世,新君魏襄王继位,仍未听从张仪的劝告。张仪心生不满,策划联合秦国来对魏国进行打击。经过数次交锋,魏国最终屈服,愿意与秦国建立盟约。
与魏国的联盟成功后,张仪的眼光又转向了楚国。在秦国向魏国施压之后,楚国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张仪在执行“张仪戏楚”时,利用言辞与策略成功诱使楚怀王与齐国解除盟约,并通过许诺土地等条件达到目的。然而,楚怀王过于信任张仪,以至于付出先期的承诺后,秦国并未兑现。而当楚怀王发现自己被欺骗时,立刻发起战争,结果在多场战役中败北。楚国由此走向衰弱。
张仪虽然凭借巧言令色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他的计谋也为秦国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对外的欺骗使得秦国的国际信用逐渐丧失,在六国百姓的心中,秦国成为了“狡诈无信”的代名词。尽管秦国在军事上崭露头角,但对其不诚信的评判,可能会在未来影响其统治基础。
总的来说,张仪不仅仅是一个靠嘴巴取胜的纵横家,他的策略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但他带来的政治信用危机,也为秦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