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会说话,你绝对想不到,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内卷”程度,比今天社会网上的热点还要火辣。短短五十年,从魏国到秦国,七雄变法,你追我赶,谁落后就谁挨打。但你知道吗?别看他们都在推改革,最后真坐得稳江山的,还是秦国。为什么?魏国横扫河西,险些吞并秦国,却只做了一代强国。秦国,一个被山东六国看不起的“老土”,却把变法玩出了花。这场古代政坛大洗牌,真有你想得那么简单吗?到底是制度牛,还是人心变?答案比你猜的刺激。
“变法”两个字,放在春秋战国那会儿,等于刷了个“百城大战”的副本。变还是不变,变成谁,怎么变,各国都吵得不可开交。魏国李悝变法拔得头筹,风头一时无两,却成了秦国首当其冲的对手。有人拍桌质问:既然魏国那么牛,河西地都打到秦家门口,为啥不一鼓作气灭了秦国?这事儿就像打王者荣耀,线上推到水晶,却不敢点“结束”按钮。有人说,魏国眼里中原才是正主,秦只配当“小配角”。山东六国也不把秦国当盘菜,开会压根不叫他。可矛盾就在这儿,表面上六国变法学魏国,暗地里都怕自己慢一步被吞了。可是变法这碗辣汤,喝一口爽,喝多了呛。谁动了贵族的奶酪,谁就得小心贵族翻脸。而贵族那帮子,真不是善茬。
魏国靠李悝变法,一路崛起,可后来呢?像闪电过后,雷声大雨点小。别说魏国,六国哪家不是一代、两代君王后就偃旗息鼓。为啥?因为贵族这一关,太难闯。别看战国的国君是说一不二,可核心大权都握在贵族手里。说句现实点的,当年搞制度的李悝、申不害、吴起,动刀切的是谁?首先砍了贵族的权、地、饭碗。你要吃皇粮得靠血缘,不是学历。父亲是官,你就是官;父亲有爵位,你儿子也跟着享福。可这样一来,有才的人混不开,哪还有赶超空间?就像单位永远用世袭的关系户,普通人拼命也没戏。变法一声令下,铁饭碗砸碎,贵族群起反扑。但为啥还撑一两代?国君意志再硬,也总有人撑得住反扑。但这决心就怕断在自己儿孙那一茬。毕竟他们从小和贵族混一起,能有多大仇?
老百姓那边可不是没意见。有人抱怨变法没给他们好处,有人才看清,原来只有秦国的商鞅耍了新花样。他搞军功爵,将升官发财的门槛开给那些敢死拼、真有本事的下层人。只要你上战场敢拼命,杀敌多了真能封官进爵。这一招,把贵族的专属特权分了一杯羹给拼杀的军功集团。群众的呼声、贵族的冷眼、国君的手腕,六国变法,很快就变成了一出“三国杀”。
表面上看,变法搞得风生水起,国家仿佛一天比一天强。可没过几年,“一地鸡毛”就来了。魏国靠李悝、韩国靠申不害……这些名臣一倒台,制度没了靠山,贵族立马反扑。当年魏国,起初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分分钟吞掉一大片地。但是你看后来,魏国风光没几年,很快又风雨飘摇。贵族集团像潮水一样卷土重来,改革者“秋后算账”,轻则黯淡下野,重的性命都保不住。
反方声音也很强烈。有人觉得,变法就是糟蹋祖宗的规矩。贵族对分封制念念不忘,不肯把权力让出去。这像极了家庭里的老人坚持自己那一套,外人怎么劝都不听。到了秦国的“大改革派”商鞅,换了别家早被扒皮了。商鞅就在秦孝公的庇佑下,死扛各种抵制,但路一不顺,贵族势力还在等机会复仇。事实证明,除了秦国,其他六国的“改革试验田”,都是“速生速死”。这股表面的稳定下,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国君软弱,贵族分分钟就能把欠他们的都讨回来。
以为故事到这里结束了?错。真正的颠覆发生在秦国。商鞅变法,不再和贵族集团争锋相对,而是另起炉灶,扶植了“军功集团”来和老贵族掰手腕。说白了,就是让打仗有功的“新贵”跟守着祖业啃老的“老贵”抢蛋糕。以前官位和爵位都是血缘说了算,现在打仗厉害的就能升官发财。请想象,过去你家世袭吃香喝辣,现在你上战场杀回一堆敌人首级,朝廷给你发奖金、升亲王,不用看老贵族的脸色。
军功爵制让底层的人看到晋升希望:一级一级干上去,最高还能当武安君。虽然顶级的封号还是留给国王亲戚,但这已经动摇了贵族的铁壁江山。这里面最妙的是,军功集团的命脉掌握在秦王手里,老贵族再嚣张,也得乖乖听话。打天下的队伍里,再也不是清一色世袭佬混三代,而是混进了一批狠人。白起、商鞅这样的人,成了新风向标,把贵族压在脚下摩擦。
谁说贵族一定能赢?你看三晋贵族开国,田氏干掉姜氏,都是“一手遮天”。可秦国的贵族,封地只有收税权,没治权,就像现代公司只有分红没决策,你说哪能玩得转?历史上几次贵族集体闹事,搞死两三任秦王,但都是个人瞎闹,还没等抱团就被新王团灭。制度一清理,哪家贵族还敢乱来?商鞅能推行大变革,就是铁腕下的产物。其他六国的贵族只要国君一松手,就变回以前的分封老路,“谁的地谁说了算”。
大家以为事情已经大白,秦国以军功集团压制贵族,天下太平。可新麻烦随之而来。军功集团虽然破了贵族的局,但终极大权,还是握在顶层亲王和宗室手里。想想,如果你是个凭命拼出来的一线将军,却永远进不了真正权力中心,心里会不会不服气?这种表面的稳定,其实怕新一轮的冲突。因为平民通过军功晋升,看似有路子,其实等攀到权力高峰还是“天花板”一层。
更糟的是,军功集团成长壮大久了,开始有了利益诉求。权力阶层也分三六九等。提拔难、权力分配不均、上层贵族虽然弱化但从未消失——这些问题像暗流,等待爆发。反观其他六国,即使他们晚点统一六国,还不是继续走分封的死胡同?朝堂内卷依然,换汤不换药。
大家都说秦国能统一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照这么说,魏国灭了秦国,中原也是你争我夺,各家轮番做庄,到头来还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可真把咱们中国历史的大幕拉开看看,除了秦国这波军功集团搅局,就没谁把制度改到骨头里。你说人人有机会,结果顶级大权还是姓王的家族瓜分,有啥新意思?一群新贵族拍着胸脯说自己“草根逆袭”,一转眼爬上去就开始跟旧贵族一块喝酒吃肉。咱想问问,那让底层人冲锋陷阵图啥?不就为顶层换了个姓吗?
再说所谓郡县制好,搞得像一剂万能灵药,好像别的国家就吃不出来似的。其实除了秦国,别家都是分封死忠粉。要不是秦国硬起来推郡县制,恐怕中国历史还真要多打几百年“地主分地”大战。你说六国都仗着自己有家底,改朝换代其实跟咱老百姓鞋底上的泥巴有啥关系?倒是商鞅挨刀的那个英雄劲头,才真让人敬佩。可让人笑掉大牙的是,历史赢家最后也没完全撵走贵族,还是新权贵挤老权贵罢了。就这,居然还有人吹改革能让穷人翻身。呵呵,这帽子真大,脑袋还不顶得起。
各位看官,照现在的说法,秦国能成是因为拢得住军功集团,打破了老贵族的垄断。可问题来了,换了一批说得好听是“军功新贵”,实际上不还是一茬茬新乌纱帽?难道底层的兄弟拼完命最后还是为他们添砖加瓦?你说是靠军功制“跳龙门”,还是只是换了批人吃肉喝汤?郡县制就真比分封强?还是天下本没新路,大家只是换个名字继续“圈地为王”?欢迎评论告诉我:你觉得,这样的历史翻篇,咱老百姓到底赢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