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介石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开始出现裂痕。而在不久之后,中国大革命运动陷入全面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革命的历史阶段。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清洗党内的异见人士,最终使白色恐怖蔓延全国,遍地弥漫着压迫与恐慌的气息。然而,尽管环境艰难,许多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青年依然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中,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要谈及的周扬。
周扬于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益阳的一个衰败地主家庭。从小在家乡读书的周扬在少年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反封建的理念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在这一历史潮流的影响下,周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广泛阅读了一系列前卫的书籍,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展现出他对新思想的渴望和探索。
完成中学学业后,周扬前往上海,先后在国民大学和大夏大学就读。在这个充满思想激荡的时代,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从而对这一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1927年5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扬并没有因为困难与压迫而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仰,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不过,这次入党不久后,因暑假未能带回组织关系,周扬最终不幸脱离了党组织。
此后,周扬选择赴日本留学,并于1930年回到祖国。回国后,他积极投入到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工作中,并在1932年重新加入党组织。此后,他在宣传阵线活跃,凭借自己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优秀的马列主义著作,努力传播党的抗日思想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扬毫不犹豫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此期间,他长期在延安奉献,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长及延安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务求推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我党的抗日主张。解放战争期间,周扬主要活跃在华北地区,成为华北局的宣传部长,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周扬继续投身于宣传工作,担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国初期,周扬在我国文艺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失误。他与胡风、丁玲等人的案件有密切关系,这些失误对他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时间飞逝,不久便到了十年特殊时期的1966年,周扬遭到打压并被关押。在这个艰难的日子里,他的身体与精神都遭受了重创。刚做过手术的他,原本需要静养恢复,却依然面临着无休止的批斗,最终被囚禁了长达九年,直到1975年才得以恢复自由。
粉碎“四人帮”后,周扬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78年,在全国文联全委扩大会议开幕式上,周扬走上主席台发言,公开向那些因他的工作失误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志致以敬意与歉意。这些受冤屈的多为文艺工作领域的同仁,周扬深感愧疚,因此特意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歉意,他的发言也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在晚年,周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回忆录的撰写中,生活重心转向南方,过着较为平静的生活。后来因病,他移居北京就医,最终于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周扬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与历史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