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策的难题
许多人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常认为袁绍和袁术是两位能力低下的领导者。尽管他们一度拥有强大的力量,但最终却毫无胜算,完全败北。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曹操吞并袁绍之后,迅速壮大,几乎成为了三国的霸主,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曹魏的众多重臣和名将,像荀彧、郭嘉、张郃、崔琰等,最初都是袁绍的部下,就连曹操本人,最初也是袁绍麾下的一员小将。至于袁术,虽然看似更为失败,但东吴的崛起,实际上是袁术失去了控制。孙坚、孙贲、孙辅、孙香以及吴景(孙权的舅舅)等,最初也是袁术的部下,直到孙策趁袁术称帝之时,自己在江东立下了根基。
从这个角度看,曹魏和东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袁绍和袁术的继承者。至于刘备,他直接从刘璋手中夺取了西川。
在三国中,关于哪个势力最为复杂,曹魏内部的权力争斗被认为是最为混乱的,而有些人则认为蜀汉才是最具纠葛的。然而,实际上最为错综复杂的却是东吴。原因很简单:孙坚死后,孙策自立江东,然而那些孙氏宗亲岂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特别是孙香,在孙策自立之际,虽然她的舅舅吴景带兵来投,但她却坚守袁术的阵营,至死都未曾归顺孙策。更有趣的是,孙策的堂兄孙贲与曹操关系紧密,他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三子曹彰。
于是,孙策一统江东后,局面变得颇为微妙:孙策担任会稽太守,朱治是吴郡太守,吴景是丹杨太守,孙贲则担任豫章太守,孙辅任庐陵太守,李术是庐江太守……这群同级别的太守齐聚一堂,孙策凭什么能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大哥”?
然而,孙策并未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遭遇了暗杀,命丧黄泉。接下来,谁来继位便成为了他生前的最大难题。孙策虽然有儿子,但年幼,根本无法承担重任。所以,他必须从亲弟弟中挑选一位继任。问题是,孙策要如何做出选择?他并没有盲目决定,而是征询了身边人的意见,毕竟他深知自己无法独断专行。
二、张昭并不认可孙权
在孙策身边,最具影响力的人并非周瑜,而是张昭。因此,孙策必须询问张昭的意见。经过一番商议,张昭与其他人一致认为,孙策的三弟孙翊最为合适。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局势是武力为先,孙翊的勇武和霸气,正与孙策相似,只有他才能镇住东吴的局面。换句话说,张昭等人并不认可孙权的能力。
这让孙策陷入了困境,因为他认为二弟孙权才是最适合接任的人选。毕竟孙策的死,正是因为过于霸道。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段令人惊讶的情节。《三国志》记载:“策临终,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孙翊,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此时,孙策直接否定了张昭的提议,决定将继承大权交给二弟孙权,并为安抚张昭,孙策特别告诫他:“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孙策并不是让张昭接替孙权,而是赋予张昭对孙权的绝对否决权。换句话说,如果张昭认为孙权不合适,他可以选择让孙翊或其他人接任。
这解释了为何孙权和张昭之间时常不和,而孙权却始终无法摆脱张昭的影响。即使在赤壁之战前,张昭主张投降曹操,而孙权也只能无奈忍受。事实上,正是孙策临终时的这番话,赋予了张昭的权力,让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影响孙权的决定。可以说,张昭的巨大权力才是孙权和东吴稳固的基础。
三、火山口上的孙权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突然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一方面,周瑜在得知孙策死讯后,毫不犹豫地带兵赶赴江东,同时,孙暠也准备带兵前来接管孙权的地盘。孙暠是孙策的堂兄弟,此次带兵来会稽,表面上是奔丧,实际上却是为了取代孙权。
幸运的是,虞翻挺身而出,对孙暠展开激烈的口头攻势:“如今,我们都听命于新主公孙权,你若有异议,就得先从我们这儿过去!”虞翻这一番话让孙暠有所忌惮,最终没能发起内讧。
不过,孙暠的这次威胁并未终结,他的后代孙峻则继续为东吴带来麻烦。孙峻在孙权去世后,处心积虑地发动政变,杀掉了诸葛恪的三族,还废除了太子孙和,重创了东吴的政治稳定。
可以说,孙权继位初期,面临的内外压力异常巨大。宗亲们的不满,手下的权臣随时可能推翻他。而最为关键的是,周瑜带兵前来,若周瑜此时选择反叛,孙权的未来可想而知。然而,周瑜并没有反叛,相反,他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敬意对待孙权,这种态度令其他部将也不敢造次。正是周瑜的支持,使得孙权在东吴站稳了脚跟,也让东吴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四、周瑜死后十九年,孙权才说出原因
到了公元229年,周瑜已经去世十九年,孙权最终在这一年登基称帝。此时的孙权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大贡献,但从孙权的全言来看,周瑜的作用远超于此。事实上,如果没有周瑜的力挺,孙权根本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
可以说,周瑜不仅是孙权的军事支柱,更是他政治上的保护神。如果没有周瑜的支持,东吴很可能早早崩溃,孙权也未必能够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