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许多年前,网络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日军从未侵略过福建,因为他们根本不把福建当回事”。当时,我还信以为真,深感其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我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逐渐深入之后,我们逐步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原来,日军不仅曾经觊觎福建,甚至多次对福建进行过进攻,只不过福建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的顽强抵抗让他们最终没能如愿以偿。
那么,是什么使福建能够屹立不倒,成为日军难以攻克的地方呢?在当时,浙江和广州等地几乎已被占领的背景下,为什么日军没有对福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呢?
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始于明治维新。随着明治维新的实施,日本开始了全面的工业化进程,借着对欧美国家提供劳力服务,赚到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随后被用于引进工业设备,扩展生产力,同时大量购买军事武器,为日后的侵略准备了资金和物资。当时,朝鲜成为日本的目标,并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朝鲜和巨额战争赔款。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且这一发展一直延续到了1937年。
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的经济、社会不断蓬勃发展,各类商业设施如餐厅、咖啡馆、啤酒馆、电影院等也在街头巷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本作家小熊英二在其著作中提到,当时的日本街道两旁充满了各类店铺,“从蔬果店到豆腐店、药店、洗衣店、咖啡馆,无所不有。尽管家庭收入并不高,依然能支付学费,享受文化娱乐,过上富足且充实的生活。”
正是通过这些资本的积累,日本逐步积攒了足够的军事力量。在占领了东三省后,日军从北向南,陆续攻占了热河、察哈尔、山东、山西等地,并一路推进,最后把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也都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日军陆军大臣杉山元曾信心十足地对天皇裕仁表示:“一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随后发起了对福建的进攻。1938年5月,日军通过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在厦门五通地区强行登陆,并迅速展开屠杀。而这仅仅是开始,日军还先后两次占领了福州。然而,日军并没有放弃攻占福建的计划,反而多次展开了激烈的军事行动。
1941年4月,日军第48师团在海军陆战队的支援下,从长乐、连江等地登陆,试图攻占福州及周边地区。幸运的是,当时的国军第80师成功抵抗,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迫使日军暂时撤退。
1944年10月,日军第23混成旅团再次出击,从连江县一带登陆,短短几天内便占领了福州。尽管如此,国军未曾放弃,经过七个月的顽强抵抗后,成功将日军驱逐,并恢复了福州的控制。
在日军占领福州期间,他们不仅掠夺了大量资源,还对福建百姓实行了严酷的压榨。正值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日本,虽然在兵力上仍具备一定优势,但却发现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征服中国。同时,国内经济的困境也逐渐显现。自1939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统制政策,生活物资匮乏,民众被迫以次品为食,甚至有时不得不食用昆虫等恶劣的食物来维持生计。
然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本就有限,经济困境迫使其不得不依赖“以战养战”的策略。而为了维持这一策略,日军将目光转向了福建沿海城市,以此作为资源补给的来源。1939年2月,《华字日报》曾报道了日本在福建沿海的经济活动。日本占领厦门后迅速封锁港口,操控当地的水产业和其他重要资源,并强行征用百姓的财产,以充实军费。
尽管日军在福建沿海获得了部分资源,但福建内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匮乏让他们难以深入。福建的山地丘陵多,交通极为不便,甚至连许多地方都没有通行的道路,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种地形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早在1939年5月,日军曾尝试在南平进行骚扰行动,但由于地形的限制,最终只能采用小股部队分散进攻,最终被国民革命军成功击退。
总的来说,日军没有大规模侵略福建的原因主要有几个。首先是福建地势复杂、山多地少,防守非常有利,日军的机械化作战难以发挥作用。其次是福建的资源相对贫乏,战略价值不高,大规模的进攻不仅消耗巨大,而且战线过长,难以维持。而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战争的延续,日本的资源开始逐渐枯竭,国内民众生活困苦,军事物资的供应质量也日益下降。
此外,福建人民的高昂抗日热情也是日军不敢深入福建的重要原因。福建历来是抗倭运动的重镇,民众拥有强烈的抗敌精神,并且早在战争初期便投入到抗战行列。福建百姓对抗日的决心和勇气,使得日军即使有所图谋,也不敢轻易发动全面进攻。
因此,福建的抗日行动从未停止,福建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勇敢表现,为中国的胜利和民族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由于先辈们的坚韧不拔,我们才能够从日本的压迫中重新站立起来,逐步重建家园,走向今天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