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 年,朱元璋凭借着卓越的谋略与铁血手段,踩着死敌陈友谅的尸体,成功登上吴王之位,帝业初现雏形,接下来便是剑指天下,筹备一统江山的大业。
所谓 “饱暖思淫欲”,在历经多年刀尖舔血的残酷岁月后,朱元璋觉得是时候享受一番了。
此时,朱元璋听闻部下熊义的妹妹容貌出众,顿时心生纳其为妾室的念头。于是,他指派都事张来释作为媒人,前去说合这桩亲事。
熊义的母亲听闻能与大老板攀上关系,顿时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满口应承下来。
聘礼顺利送出,成亲的日子也已定下,眼看就要迎来迎亲的时刻,可就在这时,张来释却慌慌张张地跑来向朱元璋禀报:熊氏女早已许配给杨宪之弟杨希圣!
朱元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不仅意味着到手的美人飞了,更让他觉得颜面扫地,仿佛被天下人耻笑。
他怒喝道:“本王让你做媒,你就是这般办事的?” 盛怒之下,朱元璋将所有火气一股脑儿地发泄到这个 “办事不力” 的媒人张来释身上,当即派人将张来释拉到内桥之上,乱刀砍成肉泥。
随后,朱元璋又派人追回聘礼,并要求熊家照旧将熊义之妹嫁给杨希圣。然而,经此一事,杨希圣哪还敢娶,对这门亲事避之不及。
乍看之下,这件事除了朱元璋对张来释下手太过狠辣之外,似乎处理得还算体面,毕竟他没有利用手中权力强抢部下之妹。但熟知朱元璋睚眦必报、爱记仇性格的人都明白,事情恐怕不会如此简单。
刘辰所著的《国初事迹》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后参议李饮冰与希圣弄权不法,丞相李善长奏之。太祖将二人黥面,云:「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割饮冰之乳,即死;劓希圣之鼻,淮安安置。”
原来,后来丞相李善长上书弹劾参议杨希圣与都事李饮冰 “弄权不法”。朱元璋听闻后,果断下令将二人施以黥面之刑(这是一种在犯人的面部刺入特定图案或文字,并涂上墨或其他颜料的刑罚)。
同时大义凛然地宣称:“此二人奸诈百出,谲诈多端,实在罪不可赦,当严惩不贷!” 就这样,李饮冰受刑后当场死亡,而杨希圣则被割去鼻子,发配到淮安。
李善长在朱元璋政权中,向来以老好人的形象示人,此次却亲自下场弹劾,着实令人感到意外。究其原因,李善长乃是熊义的直属上司,他深知朱元璋的脾气秉性,对上次娶亲之事,朱元璋必定耿耿于怀。为了避免引火烧身,李善长才赶紧通过弹劾杨希圣来向朱元璋表忠心。
而朱元璋在割完杨希圣的鼻子后,却又假惺惺地对杨希圣的兄长杨宪说:“尔弟弄权,我已黜之,仍给熊氏与他。” 一副自己公私分明的模样,意思是你弟弟犯错我惩罚了他,但熊氏还是继续给他当媳妇吧。
杨宪作为朱元璋的老部下,面对如此情形,哪还敢让弟弟继续娶熊氏,只能惶恐地疯狂拒绝:“臣弟犯法,当万死,焉敢纳之。” 表示弟弟是个罪人,实在配不上熊氏。可朱元璋却执意如此,强硬地要求:必须给我娶!
这场婚事的后续,再无史料记载。但可以想象,对于熊氏和杨希圣来说,这无疑都是一场噩梦。杨希圣或许因为对朱元璋的恐惧,不敢与熊氏亲近,又因这场变故对她心怀怨恨,毕竟这一切的祸端似乎都因她而起;
而熊氏则要面对一个没有鼻子、脸上刻着字,且对自己满怀怨恨的夫君。她本是无辜之人,却因母亲和兄长的决定,以及朱元璋的一己私欲,陷入了如此悲惨的境地。
当然,身为帝王,朱元璋深谙平衡之术。在惩治完杨希圣后,他对杨希圣的哥哥杨宪却表现出不计前嫌的姿态,一路对其加以提拔。
然而,五年后,时任中书省左丞的杨宪,突然被李善长弹劾 “放肆为奸事”。朱元璋的处理方式极为干脆:杀了了事。
史书上对于杨宪之死的记载含糊不清,无人知晓他究竟具体犯了何种罪行。此时距离他弟弟杨希圣被黥面劓鼻,仅仅过去了五年。
杨宪的消失实在太过蹊跷,其中的内幕即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不为人所知。
我们不能断言朱元璋还记着当年的仇,也无法确定他已然忘却。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卷入这场娶亲风波的人,最终都未能善终,在权力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被无情地扭曲与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