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书院”
大家会先想到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而说起贵州的书院
贵山书院绝对要上“榜单”
它可是贵州大学的“前身”
而要说起我们安顺的书院
那可是“始于明,盛于清”
在清朝时
整个安顺有13所书院
仅安顺城内就有4所
今日份“寻城记”
就来看看清朝时安顺的这4所书院
双桥书院
双桥书院初建于1737年
即清乾隆二年
位置在安顺城的二桥头
就是龙王庙后的乔家坝
而龙王庙大概是现在灵泉寺这片区域
二桥就是贯城河上的“双桥”
是如今四官桥到大桥(普济桥)之间的桥
习安书院
习安书院的“前身”就是双桥书院
1769年
即清乾隆三十四年
双桥书院搬至北门武当山
并利用已荒废的水星观来办学
并改名为“习安书院”
后来
习安书院又搬到西秀山脚下
1776年时
齐乃超任习安书院的主讲
大家都喜欢叫他“健庵先生”
他为安顺培养了
梅雨亭、袁凤阶和杨茂林三名进士
从乾隆到道光
习安书院历经近百年
凤仪书院
凤仪书院于1842年修建
即清道光二十二年
作为老安顺城内的八景之一
有着“文苑秋阴”的美誉
并且凤仪书院
是清末安顺书院的“头牌”
其名字来源《尚书•益稷》中一段文字:
“箫韶九成,有凤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当时的凤仪书院所在位置叫“狮子林”
也就是“醒狮路”
因为那时住在这条路的人家
各家院子门口都立的有石狮子而得名
凤仪书院的“初建人”是当时的知府朱德璲
在清朝道光、同治年间
都属于科举时代安顺学子读书、讲习之所
直到“停科举、改书院、兴学堂”后
1906年,时任安顺知府瞿鸿锡
将凤仪书院改设为“学堂”
开创了安顺近现代的教育先河
解放后编为“安顺市第二小学”
现在改名为“安顺市凤仪小学”
值得一提的是
凤仪书院的主讲周之冕
为贵州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安顺的黄桂鉴、姚大荣两名进士
贵州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等
皆出自其门下
源泉书院
源泉书院建于清同治末期
是在原贵州提督张国相公馆的基础上改建的
根据《续修安顺府志辑稿》里的记载
源泉书院在化鲤桥旁
后来因为经费问题
开办不久就归入凤仪书院
自此
源泉书院便不存在
化鲤桥就是现在的汉马桥
也称“汗马桥”
之所以叫化鲤桥
是取化鲤成龙、金榜题名的意思
用以激励后生以文为本,立志奋发
它也叫“项马桥”
传说是姓项与姓马的两家人出资修建的
在康熙至清末
近二百年的时间里
除了上面提到的4所书院
其实
整个安顺还有9所书院
镇宁州(如今镇宁自治县):双明书院
永宁州(如今关岭自治县):维风书院
安平县(如今平坝区):治平书院
清镇县(如今的贵阳清镇,当时隶属安顺府):凤梧书院
郎岱厅(如今的六枝特区,当时隶属安顺府):岱山书院、爱莲书院、悬鱼书院
归化厅(如今的紫云自治县):梅花书院、坝羊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