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周恩来受邀前往莫斯科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在告别赫鲁晓夫时,感慨道:“目前我们国内情况依然困难,去年经历了严重的灾荒,这三年我的头发也白了不少,这次我一定要赶回去。”赫鲁晓夫听后十分敬佩,紧握周恩来的手,重重地拍了拍,目送他离开了莫斯科。
1959年,我国农业遭遇了严重减产,形势相当严峻,毛主席对此也有所了解,并决定由周恩来负责协调1959年的计划、生产与建设。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主席请周恩来报告农业方面的情况,周恩来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确指出,由于高指标和高估产的策略,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他说,如果提高农业指标,影响的不仅是人民生活,还会对轻工业的原料供应产生重大影响,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农业必须优先于重工业。情绪激动之下,周恩来说道:“目前,大家反映粮食不足,大家不安。主席昨天提到要主动出击,必须在今年的党代会上降低指标,我建议,既要考虑今年的情况,也要为1962年着想。因此,后三年的计划,无论是农业指标还是工业指标,都应降低,这样我们才能留有足够的余地。”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毛主席也坚决决定调整计划,降低指标,争取主动,克服困难。
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回,许多关键建设项目陷入停滞,严重打乱了国民经济的原有计划,导致工农业生产的大幅滑坡,全国粮食严重短缺。由于部分地区上报虚假数据,1959年各地上报的粮食产量高达10000亿斤,但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到了1960年,许多地区的农民由于营养不良,患上浮肿病,甚至出现了饿死的情况。
1960年粮食短缺不仅影响了农村,也波及到城市的粮食供应。时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回忆说:“在三年困难时期,城市由于粮食短缺,普遍发生浮肿病。各地请求粮食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堆满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致使他应接不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恩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带领国家走出了困境。他亲自负责粮食调度工作,被称为“粮食调度的总指挥”。每周,周恩来都要与粮食部门的领导进行多次会谈,了解各地粮食的库存与需求,确保各地的粮食供应情况清晰可控。
曾担任粮食部党组书记的陈国栋回忆:“总理找我们谈话时,常常是晚上约我们到他的办公室。有时是九点,有时是凌晨两三点,一直谈到天亮。”周恩来每次听取汇报时,都会认真计算每个省的粮食库存、销售情况和调拨情况,确保没有任何遗漏。他还要求各省领导支持全国统一调拨粮食,并对确实困难的地区提供最大帮助。
在四川,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粮食收成受到影响,导致当地粮食短缺。周恩来立即调配粮食支援四川,帮助其渡过了难关。为了准确掌握全国粮食的真实情况,周恩来设计了一份详尽的《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记录各省的粮食收购、库存、销售和调拨情况。由于表格内容繁多,这份表格被形象地称为“哈达表”。
周恩来通过这张表格,随时掌握粮食的动态。在视察各省时,他对当地的粮食情况了解得比地方领导还要详细,令许多领导感到自愧不如。他还时常组织干部座谈会,核查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确保粮食调拨的合理性。
在粮食调拨工作中,周恩来展现出了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作风。一些参与粮食工作的人回忆说:“周总理不仅博学、记忆力惊人,而且要求我们务实求真。有一次,总理请我们商量粮食调拨计划,谈到深夜,他坚持计划要做好,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签字同意。”
1960年底,随着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周恩来几乎每天都与外贸部门沟通,确保进口粮食的及时供应。为了保障粮食问题的解决,周恩来日夜操劳,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他共就粮食问题召开了115次会议,亲自审核了大量报告和数据。
周恩来对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格外关心,常常亲自指示,要优先保障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粮食供应。他还提出对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给予特殊补助,确保他们的营养需求。
在随后的一个大会上,周恩来提出要对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高级干部适当提供肉类、蛋类等,以确保他们的基本营养需求。他始终坚守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念,自己却从未例外,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
曾有一次,陈国栋在开会时发现周恩来的餐桌上只有窝窝头、馒头和白菜豆腐汤。而在一次家庭聚餐时,周恩来也与大家一起吃饭,饭菜简单,体现了他对国家困难时期的深刻理解与无私奉献。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在1960年连续七个月没有食肉,并常常以马齿菜或炒菠菜充饥,长期缺乏营养,最终得了浮肿病。周恩来多次劝他说:“主席,吃点肉吧,为了全党和人民!”但毛主席始终坚持“不吃”,并表示:“大家都不吃,就对了!”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以身作则,坚守与人民同苦共甘的精神,帮助国家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1961年,周恩来到东北出差时发现粮食紧张,立即向苏联请求支援,并从远东地区借来20万吨粮食,解决了东北的困境。而在1962年,周恩来也关注到了河北省的粮食问题,指示将红薯干调拨至北京,并亲自带头食用,号召各级干部共同面对困难。
在1961年5月3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粮食问题的工作会议,提出并起草了《粮食问题的九条办法》。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调整和精简工作正式开始,为后续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段时期,周恩来还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清廉自守。1960年,青海省曾为中央送来五万斤鱼,周恩来对此行为表示愤怒,并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严厉批评,坚决要求杜绝类似行为,强调在困难时期,必须坚守节俭原则。
此外,1961年,周恩来严令禁止送礼,并亲自写信批评不遵守规定的地方党委,展现了他对党纪的高度重视。
经过数年的努力,粮食问题终于在1962年底基本得到解决。周恩来曾感慨道:“这三年来,我没有休息过一次。”虽然粮食问题得到缓解,周恩来依然没有松懈,提出了建立农村集体储备粮的计划,并致力于将国家储备粮纳入年度计划,进一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
此后,周恩来还关注人口问题,尤其是计划生育问题,认为人口增长和粮食安全密切相关。最终,计划生育政策在1972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
如今,周恩来的粮食政策仍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回顾他那段艰苦岁月,所有的努力与奉献,依旧让人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