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不幸去世,燕王朱棣前来宫中吊唁。在离开时,朱元璋剥了一只橘子,细心地把橘肉上的白丝去除干净,递给朱棣并叮嘱道:“边塞寒冷,记得保重身体。”朱棣接过橘子,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立即一口吃下。然而,朱元璋的表情瞬间变得严峻,他盯着朱棣远去的背影,低声说道:“此子不可留。”
朱元璋从贫苦出身,经过15年的血战才打下大明基业。即位的当天,他便册立妻子马氏为皇后。马氏陪伴朱元璋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数次帮助他化险为夷,堪称大明的功臣。若没有她的支持,朱元璋可能无法成为帝王。登基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立刻立马和马皇后的亲生儿子朱标为太子,倾力培养。到朱标二十多岁时,已成为一位仁爱明君,施政有道,百姓安稳,朱元璋心中非常欣慰,已准备好将帝位传给他。
然而,天命难违。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心痛不已,白发一夜之间悄然生长。尽管如此,他并没有陷入过多的悲痛之中,而是迅速投入到选定新的继承人的紧迫工作中。朱元璋的儿子们众多,但大多沉溺享乐,缺乏雄图大志,唯一能胜任继承大任的,只有四皇子朱棣。
朱棣不仅拥有出色的武才,而且极为像朱元璋自己。为了更好地考量,朱元璋召集了朝中重臣讨论此事:“燕王的英武风采似乎与朕极为相似,将他立为太子如何?”众臣一时缄默,谁也不敢言语,生怕一言不慎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最终,刘三吾立身而出,双手抱拳说道:“如果立燕王为太子,那么秦王和晋王该如何安排?而且,皇孙年龄已足,继位不成问题。”
刘三吾是初期大明政府的重要人物,在建立朝廷制度上有着极大贡献,因此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言辞具有很大的分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朱元璋一向推崇礼法,大明朝立储有一套明确规定——嫡子为继,无嫡则立长子。然而,朱棣并非嫡长子,其上还有两个兄长,若违背这一传统,直接立朱棣为太子,必会引发不满,甚至可能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最终,朱元璋没有犹豫,决定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虽然这一决定看似合乎礼法,但背后却隐藏着文官的私心。朱元璋行事果断强硬,而朱允炆性格温和,仁慈之风正是当时大臣所希望的缓和因素。但此举无疑为朱允炆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立朱允炆为太子后,朱元璋开始审视他潜在的威胁。除了朱棣的威胁外,朱元璋还担心朱标的嫡系势力。虽然朱允炆年轻且尚未经过实战,但朱元璋深知,若百年之后他无法有效地控制开国功臣,必将给国家带来隐患。因此,他决定清除朱标亲信中的一部分武将,如蓝玉等,尽管这些人原本是太子朱标的支持者。
蓝玉是朱标的亲信之一,掌握重要军权且在朝中享有极高威望。为了防止蓝玉成为朱允炆的威胁,朱元璋最终下令将其清除。这一决策让朱元璋的内心终于稍显平静,他对朱允炆说:“你继位后,所有威胁你帝位的臣子已被清除,藩王们驻守边疆,守护着王朝,你可放心高枕无忧。”然而,朱允炆听后并未如他所愿感到安心,反而忧心忡忡地问道:“如果藩王反叛,该如何应对?”朱元璋则沉默不语。
可惜,朱元璋未曾预见,到了1398年,时年71岁的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成为建文帝。起初,他确实执行了温和政策,推动了“建文新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力度大大改变了朝廷风气。然而,随着政权稳固,建文帝开始着手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将自己20多个儿子分封在边疆,以防外敌入侵,也使得这些藩王们逐渐成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在建文帝看来,藩王们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了威胁。于是,建文帝决定不再逐一削减,而是通过彻底消除藩王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先后削除的有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和岷王等,他们的权力被大幅削弱,最终都被贬为庶人。至此,整个藩王势力基本被瓦解,建文帝的目标最终集中到朱棣身上。
然而,朱棣并非软弱之辈,他很快决定反击。古代的反叛必须有合理的理由,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容易失去民心。经过深思熟虑,朱棣决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对建文帝的反叛。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定下了“清君侧”的规定,若皇帝身边有不法之徒,藩王有权出兵清除,这为朱棣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当朱棣的大军抵达南京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消失无踪。经过一番激战,朱棣顺利占领南京,他对建文帝的家人并未进行血腥清洗,而是将其软禁处理,保留了他们的生命。对于一个帝王而言,这已算得上是宽厚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