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以天朝上国自居,尤其是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称号,加上他所创造的“万邦来朝”的盛大局面,使得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的君主都极力维护这一天朝上国的形象。例如,明朝永乐大帝朱棣曾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展示明朝作为大国的强大威严,每当外邦使者来朝拜访,都能获得丰厚的赏赐。
毕竟,华夏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给予这些小国奖励,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然而,到了清朝,这一自认为天朝上国的身份,却开始遭遇到一些挑战。清朝初期,成功平定四方,虽然遇到一些强劲的敌人,如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噶尔丹等英雄豪杰,但总体来说,形势还是比较顺利的。
随着清朝统一了大多数地区,周围的小国家几乎都在它的影响范围内。例如,朝鲜、越南后黎朝和阮朝、缅甸贡榜王朝、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等,都奉清朝为尊,成为它的藩属国。清朝一度享受到了作为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的荣耀,特别是在乾隆年间,经过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西北的哈萨克汗国也曾短暂臣服。这个时期,清朝的声望达到了巅峰,疆域也扩展至1300多万平方公里,犹如一片硕大的秋海棠叶。
那个时候的清朝,确实配得上“天朝上国”这一美誉。由于清朝长期保持着闭关自守的姿态,周围的那些小国都依赖它,因此在这一圈子里,清朝显然是无可争议的主导者。从1757年灭准噶尔汗国开始,到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之前,清朝始终保持着自视为世界中心的态度。即便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依旧认为这不过是技术性调整,不代表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国家。毕竟,清朝并未全力应战,道光帝为了避免战火蔓延到京畿重地,只得草率签订了《南京条约》,但其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盛行。
显然,尽管英国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朝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8年起,清朝不仅要面对太平天国的叛乱,还要与英法两国展开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是,清朝发现,北方原本沉默寡言的沙俄,竟然悄然间变得庞大起来。
虽然早在1689年,清朝和沙俄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的边界,并且在1728年又通过《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中部边界,但沙俄的实力对于清朝人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毕竟,北方的寒冷地区人迹罕至,土地贫瘠,清朝人认为那地方无甚价值,甚至一度将沙俄视为与朝鲜、缅甸等藩属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沙俄地处寒冷而荒凉的土地,进贡也免了。
然而,到了1858年,沙俄居然成了一个可以肆意割夺清朝土地的强国,而清朝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沙俄只需在黑龙江对岸放一炮,就让清朝意识到它的强大。回过头来一看,这个北方邻国已经不仅仅是个藩属国,而是个庞大的恶邻。因此,清朝在愤怒与无奈中,被迫将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
面对沙俄的威胁,清朝开始寻求自我保护的途径,于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清朝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沙俄在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后意识到清朝并非易于对付,便将工作重心转向西方,直至19世纪末才开始逐步向东方扩张。
虽然清朝与沙俄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时期,期间只有贸易往来,而没有朝贡关系,但沙俄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清朝在沙俄眼中仅仅是一个贫困的国家,而沙俄却通过贸易逐渐从中获利,尤其是从清朝购买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再卖到欧洲,获利颇丰。反观清朝,几乎从沙俄那里得不到什么实际的收益。
到了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受了惨败,这使得他们开始改变策略,把目光转向东方,逐步将清朝视为可以掠夺的目标。清朝当时正面临内外夹击,沙俄仅凭威胁手段便能迫使清朝割让大片土地。随着沙俄的迅速扩张,他们开始向外东北迁徙大量俄罗斯人,逐渐巩固了在这一地区的地位,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庞大帝国。
因此,沙俄在得知清朝仍固守天朝上国思想时,不禁嗤之以鼻。这种天朝上国的思想,显然已经过时。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令清朝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强大,而沙俄的扩张则进一步迫使清朝改变观念。自1861年起,清朝开始重用洋务派,努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此后的几十年里,尽管英国依旧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但清朝的领土基本未再遭受侵占。反而,北方的沙俄逐渐变得强大,从1858年到1881年,陆续从清朝手中获得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了1900年,沙俄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而在1911年,又策动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脱离清朝。清朝的疆域从1300多万平方公里急剧缩减,直至1000万平方公里以下,虽说地盘依旧辽阔,但也始终笼罩在恐俄的阴影之下。
纵使清朝逐渐恢复了一些领土,但沙俄的扩张依旧是难以回溯的历史。在之后的百年里,中国虽从英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家手中夺回了所失领土,却始终未能从沙俄(后来的苏联)手中收回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