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我军按照总部规划进行了整编,形成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
四大野战军的排序如下:战斗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野战军(抗战时期由贺老总的120师班底组成),被称为一野,由彭总领导,以“横刀立马”的形象广为人知;转战于晋冀鲁豫、大别山和淮海流域的中原野战军(抗战时期129师班底),为二野,统帅为“当代孙吴”与“军神”刘伯承;汇集了华中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的华东野战军,成立为三野,领导人为“诗人元帅”陈毅,副手为粟裕;此外,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锐部队(抗战时期115师班底)的东北野战军(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为四野,由“红军之鹰”和“战神”林总领导。
除了这四大野战军外,华北军区部队也被整编成了直属“御林军”,其前身为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分,统帅是被誉为“当代鲁智深”的聂荣臻,副手是“布衣元帅”徐向前。
全军整编后,野战军下属的作战单位为兵团。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共下辖了2至4个兵团,总共组建了16个兵团,并预留了4个兵团的番号。根据各野战军的序列,16个兵团的司令员分别是:
一野彭总的麾下总兵力16万人,1兵团与2兵团分别由王震与许光达担任司令员。
二野刘邓麾下28万人,3、4、5兵团司令员分别是陈锡联、陈赓与杨勇;二野还为6兵团预留了番号。
三野陈粟麾下58万人,7、8、9兵团司令员分别为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与叶飞;三野还为11兵团预留了番号。
四野林罗麾下103万人,12、13、14、15兵团的司令员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与邓华;四野还为16、17兵团预留了番号。
华北军区聂徐麾下24万人,18、19、20兵团的司令员分别是徐向前、杨得志与杨成武。
这些16个兵团的司令员在1955年大授衔时,起底为上将,其中有1位元帅徐向前,3位大将许光达、陈赓、萧劲光,其余12位兵团司令员除程子华转入地方工作外,其他均为开国上将。
由于渡江战役进展顺利,预留的兵团番号并未启用。那么,如果这4个兵团确实成立,哪些将领会成为兵团司令员呢?
首先是二野预留的第6兵团,这也是4个预留兵团中最接近成立的一个。抗战胜利后,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拥有强大的兵力,曾屡次获得胜利。尽管如此,在进军大别山后,二野的兵力相对削弱,尤其在淮海战役中,面对黄维12兵团的围歼战也十分艰苦,甚至连刘伯承也承认这次战斗堪称“瘦狗拉硬屎”。
随着三大战役的完成,二野的任务依然艰巨。它不仅要配合三野发起渡江战役,还要防备美英等国的干预,另外还要解放西南,消灭约90万敌军。因此,第6兵团的筹备最为充分,一旦渡江战役受到阻碍,就会立即成立。根据刘邓的安排,第6兵团将由江汉军区、桐柏军区和鄂豫军区的几支二级军区部队组成,这些部队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若再次整编,将回到“娘家”阵营。
第6兵团约8万人,其中有来自10纵、12纵、1纵和6纵的部队。至于兵团司令员的候选人,最可能的是经验丰富的王宏坤,他曾参与过黄麻起义,也是6纵和10纵的创立者。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渡江战役进展异常顺利,且美英等国放弃了干涉我军解放江南。接着,二野与四野共同开展“席卷大西南”作战,胡宗南、宋希濂等驻守大西南的敌军很快溃散。因此,第6兵团虽已准备完毕,但始终未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几个原军分区划归湖北军区,隶属林总的中南军区。
接下来是三野预留的第11兵团,其成立的条件与二野第6兵团类似,即一旦渡江战役出现困难或解放东南沿海时遭遇较大阻力,便会启动。特别是在华东主力南征后,山东仅剩许世友的32军,兵力约2.3万,曾成功解放青岛。此时,山东境内剩余的警备部队共7万人。根据华东军区计划,若第11兵团成立,将由许世友担任司令员。然而,由于南线战事顺利,且谭希林的32军被调归叶飞的第10兵团执行福建一带的防守任务,结果第11兵团的番号也未启用。
与二野、三野相比,林总的四野无疑是兵力最为雄厚的。四野的兵力在各个编制中处于绝对优势,其他野战军的兵团通常只有7到8万,而四野的每个兵团则有近25万人的强大阵容。全军整编时,三野虽然有58万兵力,四野的兵力则超过了100万,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四野计划扩编成16、17兵团,但由于二野和三野已经展开渡江战役,而中游的桂系白崇禧集团成为右翼威胁,主席命令林总立即派遣先遣兵团保障渡江部队的侧翼安全。萧劲光先遣兵团迅速投入战斗,拥有40军、43军及炮兵团和工兵营,兵力12万。
若16、17兵团能成立,哪些名将会成为司令员呢?除了四大兵团的现任司令员,四野内还有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和18位上将,他们都具备担任兵团司令员的能力。例如,12兵团的副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13兵团的李天佑,14兵团的黄永胜、刘震,15兵团的洪学智等人,都具备成为司令员的潜力。如果16、17兵团成立,李天佑与黄永胜大概率将担任兵团司令员。
总的来说,虽然四大兵团并未最终启用,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最终左右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单纯的武力,而是深厚的民心和背后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