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随着蜀汉与东吴的相继灭亡,最终晋朝在晋武帝的手中统一了天下,成为了新的统治者。
然而,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既然三国并立,为什么最后又冒出了一个晋朝?这个晋朝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要追溯到曹魏时期的权臣司马懿身上。据说,正是通过司马懿精心的谋划,才让曹魏皇室对自己放下了戒心,最终让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决定他成功篡位的关键一战,便是公元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
这场政变之后,司马懿家族取代了曹魏,成为中原最大的势力。而在高平陵之变中,决定胜负的并不是众多的兵力,而是3000名死士的英勇。
“死士”这一名词,常常出现在历史或影视剧中,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常令人难以理解。毕竟,死士的职责是为主人的成功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几乎相当于冲锋在前的“敢死队”。
那么,司马懿究竟是如何培养这些死士的?他做了什么,能让足足3000人誓死效忠于他呢?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他去世前,他任命了族弟曹爽与大臣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儿子曹芳。曹爽虽然是曹操的后代,但与皇室的关系已相对较远。不过,曹爽的父亲曾担任过大司马,他深得朝廷的恩宠,培养了不少心腹。因此,当曹叡询问朝臣谁能肩负托孤重任时,曹爽被推举为合适人选。
为了避免一人独揽大权可能带来的威胁,曹叡又任命了深得信任的司马懿共同辅佐。这样既能确保两股势力互相牵制,也能保持朝廷的平衡。
然而,巧合的是,曹叡任命的这两个人都心怀不轨,而最早动手的便是曹爽。作为武将出身的他深知兵权的重要,因此最初与司马懿表现得相当和睦,凡事都先与对方商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逐渐露出了野心,开始暗中削弱司马懿的权力,甚至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打压司马懿。
司马懿意识到自己处于下风,不敢与曹爽硬碰硬,于是选择了隐忍。他在表面上听从曹爽的安排,甚至谎称生病,不再上朝。这样的隐忍持续了整整9年。曹爽看到司马懿一直退让,便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开始操控年幼的曹芳,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然而,司马懿的表面懦弱其实是在等待时机。终于,在9年后的公元249年,他迎来了决战的时刻。
当年,曹魏宫廷刚刚庆祝完节庆,曹爽便打算趁机带着曹芳去祭拜先帝的陵墓。此时,曹爽与大多数亲信离开了京城。司马懿看准时机,迅速行动。他首先指示自己的亲信高柔、王观等人掌控了皇城的兵权,随后一方面向皇太后上奏,指责曹爽专权,威胁她必须下令诛杀曹爽及其家人,另一方面,他还指派死士占领了皇城的所有武器库。
接着,司马懿带领着3000名死士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城门口,准备迎接曹爽和曹芳的到来。曹爽此时已经意识到局势的败势,最终选择投降,只求司马懿能够放过自己一命。
然而,司马懿表面上答应了曹爽,实际上并没有打算饶恕他。曹爽及其家族被拘禁,不久后便被处决。经过这一战,司马懿完全掌控了局势,并迅速废除了曹芳,自己则登上了大宝,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晋书》曾记载:“初,帝阴养三千死士,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司马懿在这九年的隐忍期内,始终在暗中培养自己的死士,而这些死士在高平陵之变中突然聚集,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司马懿究竟是如何培养这些死士的?他又做了什么,才能让他们在生死攸关时始终保持忠诚,不叛变呢?
首先,司马懿在选拔死士时非常注重理想与抱负。在魏晋时期,士人的理念中强调“士为知己者死”,不少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为司马懿所吸引。
其次,司马懿通过利诱手段,许诺给死士们巨大的好处。他承诺,如果胜利,死士们将成为立下大功的功臣,能够获得封赏,光宗耀祖。这对于当时门阀士族压制普通百姓的局面而言,具备了极大的吸引力。
最后,司马懿还采取威逼策略。他向死士们透露,如果背叛了他,不仅会自毁前途,而且他们的家庭也将遭遇灾难。这种方式有效地确保了死士们的忠诚。
通过这样威逼与利诱并行的策略,司马懿最终掌握了3000名死士的支持,也正是他们在高平陵之变中帮助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司马懿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斗争的传奇,也是一个关于谋略与决断的教训。或许有人会认为他手段多么老谋深算,甚至认为他配不上“英雄”这一称号。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往往不拘小节,为了大义往往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而司马懿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司马懿是那个时代的枭雄,能够平定乱世、稳定大局。而他的一生,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许多成功人物的共性——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必须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