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原本掌控东北的“东北小王爷”溥仪却在危急时刻仓皇逃离,短短时间内,整个东北便落入了日军的掌控之中。然而,面对国际舆论,日本并不愿意直白地承认自己的侵略行为,毕竟那样会引起全球的反感。他们更倾向于给这场行动冠上一个“特别军事行动”的名头,以避免正面冲突。
谈及东北的治理问题,日本不希望重蹈沙俄的覆辙。1900年,沙俄趁着清朝动荡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际,调动了17万大军,仅用三个月就占领了东北。在沙俄的控制下,东北的局势急剧恶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遭受极大冲击。沙俄通过镇压和掠夺,最终让近2000万东北人民沦为其殖民地,而他们的抗争则被无情镇压。
当时,东北的反抗力量不容小觑,很多志士组织了义军进行反抗,其中王和达、刘永和和杨玉麟等人带领的队伍,规模不小,基本都有四五千人的兵力。即便如此,国际社会对沙俄的暴行也发出强烈谴责,迫使沙俄考虑撤军。沙俄最后不得不依靠一个不太成功的代理人——盛京将军增祺,他在当时清朝的奉天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没能有效地平息局势。事实证明,选择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是至关重要的,沙俄始终未能完全掌控东北,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才真正退出了东北。
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成为了最后一任皇帝。虽然失去了实际权力,但作为清朝最后的象征,他的地位依然尊崇。然而,1924年,冯玉祥的政变迫使溥仪离开了紫禁城,他一度寄居在父亲载沣家中。年轻的溥仪对于自己的失落地位心有不甘,决心寻找复国的机会。在此期间,日本也看中了他作为工具的潜力,双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协议。
于是,溥仪和日本的合作逐渐深化,开始了他们所谓的“复国大业”。从1925年到1932年,这七年间,溥仪定居天津,并与日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最终,1931年9月18日,日军占领东北,溥仪感受到了巨大的诱惑,选择与日本合作。1932年3月,溥仪宣布建立伪满洲国。
为了让世界看起来更为正当,日本做了不少舆论工作,借助媒体宣传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宫的“不人道”行为,同时发布大量同情溥仪的报道,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日本的目标显然是通过伪满洲国来间接控制东北,而与沙俄不同,这种手法更为高明,因为溥仪曾是清朝的皇帝,仍有一定的民望,特别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对他忠心耿耿。中国人治理中国的土地,也比外国人插手来得更为顺理成章。
然而,虽然日本企图通过伪满洲国控制东北,但国际上承认伪满的国家寥寥无几。尽管如此,苏联却在1932年3月,即伪满成立之时,便与伪满开始接触,苏联驻哈尔滨的领事向伪满的官员表示祝贺,实质上成为了第一个承认伪满存在的国家。此后,伪满的旗帜开始出现在中东铁路沿线,而这条铁路的管理权从沙俄手中转交到了苏联,进一步表明了苏联对伪满的支持。
更令人吃惊的是,1932年5月,苏联还允许伪满派领事赴苏联,在海兰泡和赤塔建立了领事馆,这种外交举措更是像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式关系。这一系列举动让日本措手不及,毕竟他们直到1932年6月才通过议会法案正式承认伪满洲国。此举显示了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前瞻性和影响力。
1935年3月,苏联与伪满洲国达成交易,将中东铁路的主干线以1.4亿日元的价格卖给伪满,这标志着伪满在实际控制上的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铁路在清朝时期由中国出资建设,并且曾由华俄道胜银行管理,但苏联没有通知中国就把其出售给了日本。此举无疑是对伪满的另一种承认。
直至1941年,苏联通过《苏日中立条约》表面上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并宣布与日本保持中立。随着二战局势的发展,美国对日本投下了原子弹,而苏联则趁机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苏联的150万大军迅速进入东北,将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直到9月2日,大部分关东军被彻底消灭,余下的士兵则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动改造。随着日本的败北,伪满洲国也随之灭亡,溥仪最终被苏军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