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季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开始了北伐之战。那支气吞山河的北伐大军经过了险峻的秦岭,最终在五丈原扎下营盘。此时的诸葛亮已时日无多,心中充满了迫切的期望,希望能通过这次战争一举扫清北伐的障碍。然而,他早已预料到,司马懿对他的北伐行动避而不战,双方形成了漫长且无休止的对峙局面。司马懿虽然能拖延战局,但诸葛亮却拖不得,他内心充满了忧虑与焦虑,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逝世,留下了“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深深遗憾。
这一幕在《三国演义》播出时,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许多人忍不住为诸葛亮的悲剧命运流泪,同时也纷纷发问:为何诸葛亮没有能够一统三国?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有人分析。毛泽东主席曾经深入研究过诸葛亮未能实现三国统一的原因,并总结出了三大错误,分别是《隆中对》中的战略失误、用人不当以及街亭之战中的失策。
首先,我们从《隆中对》谈起,这份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战略蓝图可以说是他进入政治舞台的首个重要作品。《隆中对》不仅为刘备明确了政治路线,也为蜀汉制定了完整的内政、外交及军事战略。然而,毛主席指出,诸葛亮的最大错误恰恰出现在《隆中对》中的战略设想。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战略错误的关键在于他分兵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局面并未帮助刘备建立强大的统一政权。毛主席认为,诸葛亮虽然没有错误地争取益州,但他对荆州的争夺则是战略上的致命失误。地理环境决定了荆州的防守极为困难,尤其是地势阻隔了益州对荆州的支援,使得季汉在面对曹魏和东吴时,难以有效应对两面夹击的局面。
东吴通过吕蒙的“白衣渡江”成功攻占荆州,基本上是通过巧妙利用地理上的隔阂和季汉无法增援的弱点进行战略布局。吕蒙的成功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加深了蜀吴之间的裂痕,而这一点,正是毛主席所说的“存人”与“存地”的哲学问题。毛主席始终认为,战略的核心应该是保持军事力量的完整与稳定,而不是盲目扩展疆域。诸葛亮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最终为季汉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其次,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也充满了问题,尤其是在五丈原的晚年,他过度操劳,事无大小都亲自过问,缺乏有效的用人分工。毛主席认为,诸葛亮虽然具有卓越的才能,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的短板显露无疑。他过于依赖关羽和马谡,而这两位虽有英勇和智谋,却缺乏适应大局变化的灵活性和判断力,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他们的缺点被放大,导致了重大失误。
例如,关羽的高傲与自负使他无法真正贯彻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最终导致荆州的丢失。毛主席明确指出,将关羽派去守卫荆州是一个战略失误,关羽的性格和态度使得他在执行任务时存在致命漏洞。而马谡的用人错误则体现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虽然兵书熟读,但实际指挥经验不足,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这是诸葛亮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这一点上犯了理想化的错误,他没有看清楚马谡的实际能力,在关键时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最后,诸葛亮的过于完美的理想也让他在用人上做出了不合时宜的决策。诸葛亮一心想要完美的军队和完美的将领,却忽视了用人本身就存在的局限性。毛主席批评他过于追求完美,这种做法不仅错失了许多人才,还对季汉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极大损害。虽然诸葛亮以培养姜维为傲,但在人才的发掘和使用上,依然显得远远不够,这也是他未能一统三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的死,最终证明了毛主席所言非虚。长期的劳累与过度操心直接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如果能够适当分配权力,休息时间,或许他能活得更长,甚至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然而,由于季汉缺乏合适的人才支持,诸葛亮不得不事事亲力亲为,这也为他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虽然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三国的使命,但他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依然充满敬意,认为他在战略、智谋和决断力上都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尽管他也犯下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