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天,整个党内都沉浸在筹备开国大典的欢乐氛围中,大家忙碌着筹划每一个细节,兴奋的气氛充斥着每个角落。然而,毛主席却显得愁眉不展,时常叹息,脸上看不到一丝即将迎来建国的喜悦,情绪低落。周总理察觉到这一点,便出言安慰道:“再去请请她吧,像这样的盛会,她一定要出席。”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恩来,派去送信的人已经收到了回信,她依然有诸多顾虑,这次是我们考虑不周。”
眼看开国大典的日子临近,宋庆龄仍迟迟没有动身,尽管邓颖超等人前去亲自劝说,终于她点头答应。但她在回信中提出了三项条件,毛主席看到后更是愁眉不展,感到非常为难。为什么宋庆龄如此坚持不肯前往?她提出的三项条件又是什么?为何毛主席如此希望她能参加开国大典?
回溯到1915年,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夫妻。从此,她不仅是孙中山的贤内助,更是革命道路上的坚定伴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21年5月,孙中山正式在广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然而,江山易得难守,次年,陈炯明背叛,炮轰总统府,眼看着敌军步步逼近,局势危急。宋庆龄毫不犹豫地对丈夫说:“你先走,我来掩护你,国家需要你,人民离不开你,快走吧,我来拖住他们!”
孙中山深感不舍,但为了国家革命事业,只能将个人情感放下。当孙中山安全脱险后,宋庆龄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导敌军远离,这一计策巧妙成功,解救了自己丈夫。两人在革命路上愈加坚定,起初她是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支持革命,但逐渐她形成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然而,噩耗还是如期而至,1925年孙中山被诊断出患有肝癌晚期,医治无效,不久后在北平去世。他临终时留下了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此,宋庆龄独自担起了革命的重担,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宋庆龄并非单纯的国母,她更是中国革命的挚友,成为党和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持者。1933年,陈赓在反围剿中受伤,国民党以出卖消息为由将其捕获。毛主席得知消息后万分焦急,便通过书信请求宋庆龄帮忙。她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找到蒋介石,经过艰难的交涉,最终蒋介石释放了陈赓。此举显现了她在艰难时刻为党所做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此外,在我党完成长征后,面对根据地资源极度匮乏,特别是药品紧缺,毛主席不得不向宋庆龄求助。虽然此时宋庆龄生活也非常困难,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动用自己名下的财产,为根据地提供了五万的资金,购买药品,拯救了许多生命。
宋庆龄不仅为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促进抗日统一战线,坚决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在毛主席访问重庆时,也不遗余力地为新中国的前景尽心尽力。她的坚定立场与毛主席的革命理想一致,始终站在人民的一方,毫不动摇。
然而,面对蒋介石与国民党内部的巨大压力,宋庆龄始终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她的坚持与勇气无疑让人钦佩。1949年,蒋介石不仅通过舆论攻击她,还派出杀手试图暗杀宋庆龄,但她总能幸运地躲过一劫。在公开声明中,宋庆龄表明自己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毫无关系,坚决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她的态度与立场使得国民党对她产生了警惕,然而,她依然坚定地支持人民,反对蒋介石的暴行。
宋庆龄在国民党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假如她参加开国大典,无疑会对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毛主席和周恩来也深知她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他们再次诚恳邀请她参与新中国的建立。毛主席深知,宋庆龄作为一位曾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若能出席开国大典,必将为新中国的诞生增添光辉。
但宋庆龄为何迟迟未答应?这其中的原因,部分来自她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对过去的情感纠葛,部分则是由于蒋介石仍然在台湾的威胁。尽管如此,最终她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响应邀请,但她明确提出三项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拒绝任何迎接仪式,认为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不应浪费任何资源。第二个条件是,在到达北平后,能去看望张治中将军,代表自己和丈夫向这位老革命致敬。第三个条件是,自己的行踪必须保密,不希望有人迎接自己。
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接受了她的要求,尤其是第三条,虽然这让他们感到难以处理,但最终以周总理的智慧解决了问题:列出一份接待人员名单,任由宋庆龄自行挑选。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宋庆龄站在人群中,泪流满面,感叹道:“中山,你看到了吗,新中国成立了!”此时她的内心,满是对孙中山的怀念和对革命胜利的骄傲。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革命家之一。她的一生,不仅见证了国家从战乱到解放的伟大转变,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