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每个朝代都有其辉煌时刻,而三国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时代。
三国,作为一个充满动荡的乱世,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尤其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它将那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历史时代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
在三国时期的众多武将中,提到猛将时,关羽无疑是绕不开的名字。
关羽被后人尊奉为“武圣”,这个尊号不仅是对他超凡武艺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义气的颂扬。尤其在清朝雍正年间,关帝庙被正式定为武庙,关羽与孔子一同,成为国家祭祀的对象,地位显赫。
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身穿一袭绿色战袍,骑着骏马赤兔,手持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气吞万里,如一股浩然正气。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关羽的身高为九尺,这在当时是极为高大的身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以现代的度量衡来换算,三尺为一米,关羽的身高将达到3米,这个数字使他看起来像是个真正的巨人。然而,由于各个朝代的度量衡不同,将古人的身高与今天的标准对比,并不完全客观。
关羽的实际身高究竟是多少?这个问题曾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一项考古发现得到了部分解答。
1976年,广西贵县一带的一个化肥厂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金子”,此消息迅速传开。当地的文化局工作人员立即得知这一消息,并且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贵县县志中曾提到该地区有一个大规模的汉墓群。根据他们的经验,这一发现很有可能与文物相关。
自治区文化局随即组织了考古团队前往贵县进行发掘。为了避免破坏现场,考古人员严格封锁了周围区域,确保了现场的安全。由于广西的多雨天气,加之当时正值雨季,考古工作进展缓慢。
这座墓穴坐落在一个山坡上,从墓道的布局和墓主人随葬品的规格来看,墓主显然是位尊贵人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迅速投入到发掘工作中。墓道斜坡上,28根杉木盖板覆盖着墓室,白色膏泥封住的棺椁,都是西汉时期墓葬的典型特征。于是,这座墓被命名为“罗伯湾汉墓”。
然而,当墓室完全被打开后,工作人员的心情却瞬间变得沉重。由于长期遭到盗掘,墓中的许多文物已经被盗走,剩下的部分也被随意丢弃在地上。加上施工带来的破坏,现场的文物残片散落一地。考古人员赶紧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现存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尽管遭遇了破坏,这座墓中仍然出土了1000多件陪葬品,各种青铜器、漆器、木器等文物精美绝伦,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份。然而,最让人兴奋的发现,莫过于出土的三把尺子——一把竹尺和两把木尺。这些尺子为研究汉代的度量衡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由于广西湿润的气候,竹木尺子很难保存,因此这三把尺子的现存实属罕见。第一把竹尺保存较好,虽然有轻微损伤,但仍能看到七个刻度,尺身全长16.1厘米,每个刻度大约为2.3厘米。第二把木尺损坏严重,仅剩两个刻度,经过测量后,发现每个刻度也是2.3厘米。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第三把木尺,尺身长23厘米,十个刻度依然完整,且每个刻度也等于2.3厘米。
这三把尺子相互印证,同时与出土的文献中“寸尺丈”等字样相对应,从而推测出墓主人所处时代的一尺大约等于23厘米。
在先秦时期,由于各地区的度量衡标准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度量衡的统一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商品流通。
虽然每个朝代的度量衡标准都有所不同,但在一个朝廷之内,它是唯一且固定的。而西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度量衡也遵循了秦制。因此,通过罗伯湾汉墓出土的尺子,我们可以推测出东汉时期的“一尺”大约为23厘米。
关羽出生于东汉末年,史书《三国志》中记载了他的身高为九尺,而《三国演义》则进行了艺术创作。通过《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关羽的身高大约为2.07米。
东汉时期,日本作为一个藩属国时常派遣使者到中国交流,而一些东汉时期的文物也被带到了日本。嘉纳家族喜爱收藏文物,其中便有一把东汉时期的铜尺,长度比考古中发现的汉尺多了0.9厘米。根据这些铜尺的刻度,关羽的实际身高应该介于2.07米到2.15米之间。
尽管关羽的身高并未达到3米的夸张程度,但考虑到三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环境,他的身高无疑显得格外突出。在那个物资匮乏、营养不良的年代,关羽的身高实属少见。
史书记载曹操的身高仅为1.61米,跟关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然而,身高并非衡量英雄的唯一标准,拿破仑虽然被戏称为矮个子,但无可否认,他是一位曾征服整个欧洲的英雄。
关羽作为一位勇猛的武将,能够挥动长达9尺5寸、重达82斤的青龙偃月刀,他的魁梧身躯与他的身高无疑是十分匹配的。关羽的真实身高与史书上的记载相符,再高的话,骨骼可能难以支撑。
关羽之所以被后人尊崇,“义绝”二字可以完美概括。无论他是过关斩将,还是守卫荆州,关羽始终以“义”字为先,这也为他赢得了后人的崇敬与敬仰。
考古挖掘正是如此,它将现代与过去连接起来,揭开了历史的面纱,揭示了那些曾被尘封的真相,让历史人物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