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巢,许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他是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的杰出人物。“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豪迈的诗句,至今传颂不衰。黄巢常被人们与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相提并论,然而与陈胜的历史地位不断被后人称颂不同,黄巢的名声却因其暴虐行为而备受争议,他的残忍作风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甚至传出他“吃人”的恶名。
尽管如此,黄巢的历史贡献却不可忽视,许多人依然为他点赞,认为他也曾做出过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举措。尤其是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铲除了一个持续近六百年的“毒瘤”,这无疑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黄巢出生在一个以贩卖私盐为生的家庭,家境相对富裕。黄巢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不仅诗词才能出众,还擅长剑术、马术和箭法,可谓是文武全才。然而,尽管他拥有众多才能,他成年后却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次次落榜后,黄巢写下了《不第后赋菊》表达自己的失落,最终选择回家继承家业。
然而,时局并未给他太多安宁的机会。随着山东地区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农田几乎颗粒无收,百姓面临极度饥荒。与此同时,晚唐政权腐败无能,藩镇割据,连年兵祸消耗民力,官府不仅不解决灾民困境,反而加重苛捐杂税,百姓的苦难几乎无人听闻。黄巢深感百姓疾苦,不忍心坐视,遂决定起义,响应王仙芝共同发动农民起义。
王黄二人的起义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起义军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一度达到30万之众。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黄巢的起义军屡战屡胜,战绩辉煌,迅速占领了江淮、河汉一带,并成功迫使朝廷开始谈判。随着起义的推进,黄巢更是见识了民生疾苦,他的反抗情绪愈发强烈,立志要为百姓争取更多的权益。
然而,曾经与黄巢并肩作战的王仙芝,却在唐朝的威逼利诱下决定投降,背弃了最初的誓言。对此,黄巢大为愤怒,立即驱逐了王仙芝的部队,独自领导起义军,并在其余将领的支持下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黄巢发动的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南方,攻占了宣州、浙东、江西、福建等地,最终成功挺进岭南,接着转攻北方,先后攻占洛阳和潼关。880年,他更是成功攻破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宣告建立大齐政权。在此过程中,黄巢提出并实施了“均平”政策,旨在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但他暴虐的性格却为自己的起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黄巢的起义军在攻打陈州时,粮草短缺,他竟下令军队掠夺民众的食物,甚至将活人碾碎作为军粮。《旧唐书》记载了这一残忍的事件:“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黄巢的军队肆意屠戮,百姓死伤惨重。据不完全统计,起义军在这一年中至少吃掉了三十万老百姓。
进入长安后,黄巢并未停止暴行,反而更为肆虐,他纵容军队烧杀抢掠,致使百姓惊恐万分。原本以为能获得解救的百姓,发现黄巢的暴行竟更甚于唐朝朝廷,因此在唐军反攻时,许多百姓主动投向唐军一方,为报黄巢之仇。
在第二次攻入长安时,黄巢愤怒地对这些曾经背叛他的百姓展开大规模屠杀,《旧唐书》称:“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黄巢的暴行不仅让百姓恐惧,也使他最终失去了民心。在后来的战斗中,由于军粮紧张,他又下令继续捕杀百姓充作军粮,导致百姓死伤无数。
最终,黄巢由于过度残暴,导致民心丧尽,在唐朝旧部反攻下被击败,最终选择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尽管黄巢的暴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的起义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尤其是在他消灭了门阀士族这一历史“毒瘤”方面,功不可没。
自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门阀士族就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障碍。虽然其中也有不少能人,但更多的是不学无术、贪婪横行的官宦子弟,他们纵横捭阖,搜刮民脂民膏,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即使科举制逐步实施,许多寒门学子仍然无法突破门阀的壁垒。黄巢对门阀士族的仇恨源自于他在科举中的屡次失败以及他对士族子弟的深恶痛绝。在他的起义过程中,黄巢毫不犹豫地对士族阶层进行了大清洗,屠杀了大量的门阀士族,甚至抄家、摧毁他们的家族和财产。可以说,黄巢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门阀士族的体系。
这一举措虽极端,但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到了宋朝,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渐瓦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黄巢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他的暴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他通过推翻门阀士族的统治,又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评价黄巢,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的一生,既要看到他的残忍,也不能忽视他的历史贡献。就如同皮日休评价隋唐大运河所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黄巢,正是那位有着大过也有大功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