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冷冷地说道:“我不在乎这次行动中会有多少日本人死于非命。”他的语气平淡,毫无波动。
事实上,在李梅接手轰炸东京的任务之前,美国已经对日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轰炸,但成效却微乎其微。直到李梅上任,他立即调整了轰炸策略,并对日本本土造成了类似原子弹般的摧毁效果。
鲜有人知道,李梅的这一轰炸策略最早是在中国实践的。1941年,因抗日战争久拖未决且美国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日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向美国开战,要么选择妥协。但经过一番谈判失败后,日本决定发动对美国的战争。
1941年12月7日,350余架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的军事设施及巡洋舰发起空袭,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规模迅速扩大。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国耻”演讲,正式宣布对日本开战,并下令一定要让日本人体会到空中轰炸的滋味。
此时,日本民众深陷胜利的幻想中,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军队就是无敌的军队!”然而,1942年4月18日,美国的一次轰炸行动让日本人开始动摇。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带领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远海起飞,袭击了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神户等地的石油仓库、工厂和军事设施。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空袭投下的炸弹尾部,还绑着天皇为纪念1908年访问横滨而颁发的奖章,成为日本人的羞耻之源。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是在珍珠港空袭中幸存的少数几艘航空母舰之一。这次空袭虽未对日本造成重大破坏,但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士气,并促使日本人开始对政府产生疑问。
接着,美国研制出了更为先进的B-29轰炸机,性能远超B-25,并迅速开始策划新的空袭任务。1944年,美国决定通过中国成都的机场起飞,展开对日本的轰炸。美国空军开始频繁使用B-29轰炸机,尽管前期的效果不甚显著,但当少将柯蒂斯·李梅接管空袭任务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李梅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他于1906年出生在美国,在一次寒冷的天气中冻伤面部神经,导致他终生保持冷酷无表情。1929年,他成为一名轰炸机飞行员,正式踏上了轰炸的征途。在二战初期,李梅被调往英国,参与对德国的轰炸行动。
在李梅到来之前,美军的轰炸并未取得明显成果。他通过研究发现,美军不必采取规避战术,并最终说服了上级实施这种“大胆”的战术。在一次轰炸中,美国损失了六架轰炸机,但成功向德国投下了以往两倍的炸弹量。这次轰炸显著打击了德国,李梅因此一战成名,迅速晋升为少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将领之一。
李梅曾言:“没有无辜的平民。跟你作战的不是军队,而是全体人民。所以,杀害所谓无辜的民众不会让我感到不安。”这也许解释了为何在轰炸日本时,李梅能够如此果断且无所畏惧。
1944年8月,38岁的李梅被任命为第21轰炸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对日本的轰炸。尽管美国对日本的轰炸行动已进行了多次,但效果仍不理想,李梅决定更换起飞地点——马里亚纳群岛。由于群岛离日本更近,B-29轰炸机的航程足够,无需再为增加燃料而牺牲载弹量。
1944年11月,李梅指挥美军首次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对东京展开轰炸。尽管这次轰炸造成了部分建筑物的破坏,但由于高空风速过大以及日本强大的防空火力,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李梅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的气候和城市结构是导致投弹不准的主要原因。
1945年2月,李梅再次派遣174架B-29轰炸机,携带大量燃烧弹对东京展开轰炸。这一次,东京几乎在火海中化为废墟,2.56平方公里的区域几乎全部被烧毁。李梅随后调整轰炸策略,决定实施夜间低空轰炸,并要求飞行员不带自卫机枪,仅携带燃烧弹。
1945年3月9日晚上,334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出其不意的夜间袭击令日本防空系统措手不及,短短几小时内,东京陷入一片火海。火势迅速蔓延,地面温度一度超过1000摄氏度,许多物品自燃,金属甚至融化。
接下来,李梅继续对大阪、神户等城市实施轰炸,且每次空袭前都会发放传单,告知日本民众下一轮轰炸的目标。持续了九个月的轰炸行动,造成了约50万日本人伤亡,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并迫使日本加速投降。
李梅曾表示:“杀死日本人不会让我感到不安。我不在乎多少日本人在这次行动中丧命。如果美国输了战争,我们的下场将比这些日本人更悲惨。所幸我们赢了,所以美国的行为是正义的。”
尽管李梅对轰炸日本的手段没有丝毫悔意,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并非李梅的首度使用。几个月前,李梅曾命令对汉口实施类似的轰炸。由于国民政府刻意掩盖,这次轰炸的资料较少流传,只有汉口的民众了解这场灾难。
1944年,日本在“一号作战”中迅速占领了汉口,这对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军空军特遣队司令陈纳德提议对汉口进行空袭,计划摧毁日本的补给线并削弱其士气。尽管国民政府对这一提议未作反对,李梅很快同意了执行这项任务。
1944年12月18日,94架B-29和80架B-24轰炸机从成都起飞,投下超过500吨的M69燃烧弹,目标包括码头、工厂及军事设施。由于拦截和投掷顺序问题,部分燃烧弹误投到了平民区,造成了大规模的火灾,汉口五公里范围内的建筑被焚毁,死亡人数估计超过四万。尽管这场轰炸给平民带来了巨大痛苦,但美军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李梅这次空袭的策略,后来被他用于轰炸日本。尽管轰炸汉口产生了广泛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深深刻在李梅的记忆中,也成为他轰炸日本时战术的重要参考。
关于这次轰炸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做的“必要之恶”,而也有声音认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战争中的无辜平民牺牲都无法被正当化。无论观点如何,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无法抹去那些无辜受害者的痛苦,而中国人在这场冲突中的遭遇,也揭示了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未曾真正把中国人当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