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群臣的拥护下荣升为大司马、汉中王,向大汉天子刘协上表时,附带将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一同上交。
刘备将左将军的职位授予了马超,但并未把大汉朝廷授予的左将军印绶交给马超,这其中必定有其深意,诸葛亮自然能看出其中的缘由:作为大司马、汉中王的刘备,需要为旗下的将军们分配位置。关羽的汉寿亭侯已获得大汉朝廷认可,如果马超获得了左将军的印绶,可能会引起张飞的不满。因此,刘备选择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左将军的黄金印和紫色绶带归还给了刘协。
秦汉时期,驿站网络相当发达,遍布全国的驿站不仅提供官员出差时的住宿,还充当着邮局的功能。刘备报告自己称王的消息并上缴左将军印绶时,无需派人亲自前往,只需通过“拜章因驿上还”即可办理。
刘备宁愿为此支付一些黄金和绸缎的费用,也不愿将自己的荣誉转交给马超,避免马超因此产生非分之想,保持自身的权威。马超虽然身处屋檐下,仍需低头,也没有表现出不满。刘备将黄忠封为后将军、关内侯时,诸葛亮强烈反对:“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当刘备担任左将军时,诸葛亮则作为“署左将军府事”的代理,实际上是左将军府的负责人,相当于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从关羽和法正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关羽若要和马超单挑,首写信给诸葛亮;法正虽显得嚣张跋扈,许多人去找诸葛亮告状。
诸葛亮在回信中指出,马超与张飞的战功相当,虽然关羽的功绩更高,但他无法忍受黄忠成为四方将军之一。关羽见到诸葛亮的回信,高兴得像小学生获得老师表扬一样;而法正则因为听说自己被举报,气焰也有所收敛。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可能还高于关羽、张飞和马超等四方将军。
在东汉末年,礼法崩坏,官职体制混乱,曹操与刘备都创设了许多新职务,打乱了原本的官职等级。曹丕作为“丞相副贰”,诸葛亮则被视为蜀汉的萧何——在刘备未称帝时,诸葛亮行使“国相”职权,而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直接晋升为丞相。
无论是作为国相还是丞相,诸葛亮与刘备保持着高度一致。诸葛亮反对封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是一次少见的分歧。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如果不是早有积怨,便是另有所图,这从他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对黄忠的了解,诸葛亮知道他曾在刘表麾下作战,后投降曹操,虽得升职,却并不具备与关羽、张飞等人同列的资格。
诸葛亮反对黄忠封侯的态度,是否背后存在更深的理由?例如,是否诸葛亮曾在给关羽回信时附带了意见,促使关羽与自己一致反对?
实际上,史书中的正史并未记载关羽与黄忠的战斗,但在《三国志·卷四十一》中提到,关羽得知黄忠被封后将军时,愤怒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关羽之怒并非因自己的官职过低,而是因黄忠与自己同列四方将军,这让他觉得不公平。
随着刘备在汉中不断拓展势力,他与关羽、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逐渐深厚,然而,刘备自己在封爵时,有时会与他们的意见相左。他的这种一意孤行,也让关羽与诸葛亮产生了一定的不满。在刘备封黄忠时,虽然背后有强大的反对声浪,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决定。这种决断背后是否有更深的考量,值得思考。
最终,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内侯,却因病去世,未能参与刘备大典,亦未参与伐吴之战,甚至有传言称“战殁于替关羽报仇征途”,这显然是后人所附上的虚构故事。
对于黄忠的封爵,很多人认为是刘备给他的一种安慰奖,特别是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刘备的决定显得尤为强硬。至于赵云,作为刘备集团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地位和功绩完全足以担任更高的职务。如果赵云也被封为中护军,那么四方将军之职便完整,而赵云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并未担任这一职务,这也让许多史学爱好者产生了疑问:刘备的选择背后,是否有更深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