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三一实验场附近,距离试验地点约30公里的地方,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亲眼目睹了一生中最为震撼的景象:在远方的地平线上,突如其来地亮起一道炽白的光芒,渐渐转变为璀璨的黄色火球,火焰和黑色尘埃交织在一起,巨大的火球如同怪兽般翻滚升空。回忆这一刻时,奥本海默曾引用《薄伽梵歌》中的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一场面成为电影《奥本海默》的重要镜头,纪录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生命中的关键时刻,那就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的试爆。而这部电影将于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同月,《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中文版也同步推出。在电影的灵感来源和传记的撰写过程中,作者凯·伯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盛赞电影为一部伟大的艺术成就,精确呈现了那段历史。伯德认为,奥本海默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正是这一点,使得他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
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成功进行世界首次原子弹试爆。图/视觉中国
“原子弹之父” 被原子能委员会开除
1953年12月21日,49岁的奥本海默感到自己的人生彻底失控。当晚,他因饮酒过度,在律师家中昏迷不醒。此前,奥本海默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的信函,信中指控他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危险分子”,并列举了涉及政治立场的多项指控。这封信意味着,如果他不辞去在原子能委员会的总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他将面临委员会的调查。这种充满敌意的调查,让一向自认忠诚于国家的奥本海默深感屈辱。
奥本海默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远非一部电影能够完全呈现。《奥本海默传》的另一位作者凯·伯德回忆,这本传记最初是由塔夫茨大学历史教授马丁·J·舍温提议的。在2000年前后,伯德与舍温开始合作撰写此书。与舍温合作后,伯德得知舍温花了20年的时间,收集了5万页的档案,并采访了约150人,但由于材料过于庞大,舍温始终难以下笔,于是寻求合作。最终,舍温与伯德于2005年共同完成了这部巨著,次年获得了普利策奖。然而,舍温未能见到奥本海默的故事在全球上映,因为他在2021年因癌症去世。
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奥本海默传》
伯德清楚地认识到,撰写这本传记具有特殊的意义。舍温曾对他说过:“如果这只是一个物理学家创造‘小玩意’的故事,我们就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去写。真正让这个故事变得神秘和引人入胜的是奥本海默本人,以及他对政治的热爱。”舍温所提到的“政治”,正是奥本海默曾经极为感兴趣,但最终失败的领域,而最能体现他政治天真与失败的事件,就是被称为“奥本海默案”的听证会。
二战结束后,奥本海默因领导美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帮助战争早日结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并开始为政府提出诸多建议。这种名声和荣誉让他天真地认为,自己有能力代表科学界发表独立的观点。战后,奥本海默明确表示反对核扩散和氢弹研究,但他的观点与当时正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美国政府立场背道而驰。他的直言不讳、过于自信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包括发起对他指控的施特劳斯以及一些支持氢弹研究的科学家。
1953年年底,施特劳斯等人采取了行动,将奥本海默逐出圈子。为了构陷奥本海默,这些人制造出他可能与苏联有联系的种种证据。在那个“麦卡锡主义”盛行、左翼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的时代,奥本海默与一些共产党员亲近的事实,成了被指控的理由。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成为共产党成员,但身边不少亲友都是左翼分子。
1954年4月,奥本海默的风暴来临,他被反复审问,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原子能委员会认定,奥本海默并无背叛国家的行为,但因其年轻时与共产党人有过接触及性格缺陷,他的安全许可被撤销,无法再参与机密研究。讽刺的是,奥本海默,这位“原子弹之父”,竟被原子能委员会排除在外。
审问结束后,奥本海默身心俱疲,庭审记录及他的一些私人生活细节被公之于众。直到此时,他才明白,自己正被一场早已策划好的阴谋所陷害。幸好,因其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全球的科学家纷纷声援他,认为他是麦卡锡主义迫害下的科学殉道者。
九年后,奥本海默终于得到了“费米奖”,这是一项表彰核物理学家终身贡献的荣誉。四年后,因喉癌去世。然而,直到2022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才宣布推翻1954年对他撤销安全许可的决定,正式为奥本海默平反。至此,“奥本海默案”才最终画上句号。
1957年12月15日,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美国普林斯顿。图/视觉中国
加入“曼哈顿计划”
电影《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与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互动贯穿全片。在现实中,两人虽在学术观点上有所不同,但作为犹太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书中提到,奥本海默在遭受审查时,爱因斯坦曾劝他说离开美国,但奥本海默回应道:“该死的是,我偏偏还爱着这个国家。”
奥本海默究竟信仰什么?这一谜团一直未解。凯·伯德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奥本海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如果说战争期间有什么改变了他对国家的忠诚,那无疑是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负责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军官莱斯利·格罗夫斯是最了解奥本海默的人之一。在初次见面时,格罗夫斯对奥本海默的负面评价极为严重,认为他过于自负、不稳定,且政治倾向令人担忧。然而,在经过一番接触后,格罗夫斯意识到奥本海默具备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对美国忠诚。因此,他最终决定邀请奥本海默加入“曼哈顿计划”。
20世纪30年代末,奥本海默对纳粹德国的军事科技进展感到焦虑。在获知核裂变研究的突破后,他深知,核技术有可能被用于制造毁灭性武器,而这一技术很可能已被纳粹掌握。因此,他急于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制止纳粹的核计划。
当奥本海默加入“曼哈顿计划”后,格罗夫斯与他携手推动原子弹的研发。奥本海默提出的建议——在荒郊建立秘密实验基地,解决了格罗夫斯对安全性的担忧。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并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科研攻关。
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基地,奥本海默带领一群科学家艰苦奋斗。为快速推动研究,奥本海默突破自我,努力将自己转型为一位有组织、有领导能力的学者,他的人格魅力也吸引了大量科学家为他效力。最终,当原子弹的蘑菇云在空中升起,奥本海默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个改变世界的任务。尽管内心充满愧疚,他的乐观和对科学的执着让他坚持了下来。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薄伽梵歌》、罗曼史与抑郁症
诺兰的电影虽然很少涉及爱情,但在《奥本海默》中,他细腻地刻画了奥本海默与两位女主角的爱情。这个“原子弹之父”身上隐藏着诗人的浪漫与科学家的严谨。奥本海默不仅博览群书、口才出众,还拥有迷人的魅力,曾让他的恋人吉恩·塔特洛克评价他:“你这个人,总是让别人觉得你很复杂。”
奥本海默的性格复杂、矛盾重重。尽管他深具魅力,但内心野心勃勃。他能耐心地对待学生和陌生人,却对权力者显得粗鲁和不耐烦。这种复杂的性格源自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他在一个重视自由思考、鼓励知识探索的德裔犹太家庭长大。小时候,他喜欢与大自然亲近,累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广泛涉猎哲学、文学、社会科学。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奥本海默逐渐发现自己更倾向于物理学,但他在实验物理上并不突出,反而在理论研究中显示了出色的才能。尽管如此,他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因学业受挫和恋爱失败而陷入抑郁。直到他转学到德国,跟随马克斯·玻恩学习量子力学,才重新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1929年,奥本海默回到美国,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他在教学中找到了自己擅长的舞台,并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