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刘邦分封了十(九)位同姓诸侯王,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中,我提到西汉初年有十(九)位同姓诸侯王。然而,可能有些读者会对刘邦的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这一点感到困惑。既然刘仲也曾被封,为什么他不被认为是西汉初年的同姓诸侯王之一呢?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见解。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有两个兄长,分别是刘伯和刘仲(后改名为刘喜)。刘伯于年轻时就去世了,他的遗孀与刘邦的关系相当紧张,这影响了刘伯在后来的追封。最终,他仅被追封为“武哀侯”,在吕后称制时被追封为“武哀王”,而他的儿子刘信则只获得了“羹颉侯”的封号。相较之下,刘仲在三兄弟中早年生活较为宽裕,并且活到了西汉建立之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将刘仲封为代王,辖区包括今天的山西和河北大部分地区。事实上,当时北方的匈奴实力强大,刘邦选择封刘仲为代王,显然是为了抵挡匈奴的侵扰。然而,刘仲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同年匈奴便侵入代国,面对强敌,缺乏军事才能的刘仲甚至未能守住自己的领地,只能狼狈地逃至洛阳寻求庇护。
最终,刘邦不得不将二哥刘仲贬为合阳侯,并废除了他的代国。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仲的儿子刘濞在镇压英布叛乱期间表现突出,因此被刘邦封为吴王,但刘仲依然只有列侯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同年,刘邦还把自己的第四子刘恒(后来的汉文帝)封为代王,这也就意味着刘仲的家族与代国断绝了礼法上的联系。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刘仲去世,成为汉高祖同母三兄弟中最后去世的那一位。为了在礼法上给予刘姓长辈应有的尊重,同时也可能是为了拉拢吴王刘濞,吕后和汉惠帝在刘仲去世后恢复了他的诸侯王身份,谥号为“顷”。此时,由于代王已经是刘恒,因此刘仲被归入了吴王的家系,成为汉吴顷王。
综上所述,由于刘仲仅担任了不到一年的诸侯王,而且在去世后被归入吴王一系,历史上通常并不将他视为西汉初年的同姓诸侯王之一。此外,刘仲的两个儿子分别因谋叛和“酎金夺爵”的事件,导致他的后代在西汉时期沦为了平民,这也无疑影响了刘仲家族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