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辛酸与坎坷,许多人认为他去世时获得了解脱,但很少有人知道,即便在他死后,依然发生了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这段故事充满了悲剧和无奈,让人不禁为他默哀。
公元1100年,赵佶继位为大宋皇帝,实施大赦,苏轼也被赦免,获得了正七品朝奉郎的职务。虽然官职不大,但苏轼终于可以回京安享晚年了。然而,长年的流放生活已经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还未到达京城开封时,65岁的苏轼便因病在江苏常州去世了。或许可以说,苏轼此时去世是某种程度上的幸运,因为如果他活到之后,宋廷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无疑会让他痛苦不堪。
一年后,宋徽宗赵佶在蔡京的辅佐下开始实施新政。进行改革的必然后果就是要排除那些旧党势力,朝廷上曾与改革派作对的众多大臣纷纷遭到清算。蔡京列出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苏轼、黄庭坚等120位人头,宋徽宗亲自签字,命令将这些人定罪,并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立在端礼门外,公之于众,宣称他们是改革的障碍和“坏人”。据《宋史·蔡京传》记载,宋徽宗还特意下令,将这些“坏人”中还活着的,或关押、或贬谪到偏远地区。
这场“扬恶”的行动并未就此结束,宋徽宗下令焚毁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作品,甚至要求严查百姓家中是否藏有这些作品,一经发现便要焚烧。不仅如此,藏匿不报者甚至会被以“大不敬”罪名抓捕。一时间,京城乱作一团,各地官员纷纷前往百姓家中搜查,将苏轼的作品一一缴获,投入专门设置的火堆中焚烧。有些官员甚至借机捞取私利,私下收缴苏轼的作品,等待时机高价转卖。
在徐州的护城河旁,有一块由苏轼亲手书写的石碑,记载了他关于治理黄河水灾的见解,按照蔡京的命令,这块碑也要被摧毁。然而,徐州太守因心有不忍,指示将这块石碑投进护城河里。后来,徐州的官员苗仲先上任,他在夜间悄悄将石碑打捞出来,并拓印了几千份,次日仍表现得如同铁面无私,在公开场合将石碑砸烂。结果,他借此机会发财,拓片变得极为珍贵,成为了他获得财富的途径。
苏轼的书画和诗文,代表了北宋文化的精髓,然而这场对他作品的“围剿”,给北宋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是为何我们如今很难见到苏轼的真迹。经过这场运动,苏轼的许多作品几乎都被毁掉了,甚至一些名篇也没能幸免。即使在他去世多年后,他的身影依然无法从历史中抹去。
当北宋政权陷入衰败,金国的虎狼之师已准备好南侵了。公元1127年初,金军攻破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以及成千上万的官员和百姓,北宋的统治宣告终结。随着金兵进入北宋的疆域,金国试图以新的方式管理中原,但这种统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北宋遗民依然对赵家的皇帝心怀忠诚,对于金国的统治心生抵触。因此,金太宗决定采取一些怀柔政策来稳固局势。
金太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了一本苏轼的诗集,读后非常欣喜。原来,苏轼在辽、金等政权中同样声名远扬,不仅在北宋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金国的皇帝和百姓也都喜爱苏轼的诗文和书画。金太宗意识到,既然苏轼在北宋人民心目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为何不利用这一点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于是,他命令大规模印刷苏轼、黄庭坚的诗文和书法,宣扬他们作为忠臣的事迹,同时向百姓宣称,金国灭宋是为了替苏轼等忠良之士复仇。金太宗希望借此改变人民的心态,让百姓认为金国的征战是为了天命,而非单纯的侵略。
这一举措的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金国以战争之名征伐南宋,但通过宣扬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忠诚与才华,金国成功地获得了宋人民的好感,许多人开始视金国为替天行道的政权。金太宗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稳定了占领区的局势。
然而,金国的贪欲并未就此止步,金太宗仍然计划南下,欲夺取南宋的都城临安。为了为自己的征伐找个正当理由,金太宗再次利用苏轼和黄庭坚,开始制造舆论,宣称为了为苏轼等人复仇,必须攻打南宋,扫除“妖孽”。
赵构面对金军的南下,焦虑不安,决定采取一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他决定给苏轼昭雪,为金国的攻南找个借口。为此,赵构命令宫廷画师马和之创作一幅山水画,题材是苏轼的名作《后赤壁赋》,并亲自书写了《后赤壁赋》的全文。画与诗结合,展现了苏轼作品的深远意境。此举一经推出,引起了朝堂内外的轰动,百官和百姓纷纷议论,纷纷猜测是否要为苏轼平反。
赵构看到如此反响,决定继续推动他的计划,最终在宋廷宣布追赠苏轼“文忠公”谥号,追授“太师”官职,同时公布并传扬苏轼的诗文。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苏轼热”。然而,赵构的初衷并非纯粹为苏轼伸冤,而是为了借此阻止金兵的南下。
在这一过程中,苏轼的冤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昭雪,但这种“昭雪”却是通过敌国的帮助实现的。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视为一种讽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