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年满二十岁的燕王朱棣正式就藩;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姚广孝(僧道衍)也进入了燕王府;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四年,经过长时间酝酿,燕王朱棣成功发动“靖难”,并改年号永乐。
回顾这段时间线,我们不难发现,朱棣早在马皇后去世、太子朱标仍在世时,便已心生夺位之念。因此,“朱标不死朱棣不反”这一说法显然不符史实——如果朱棣心中无反叛之意,无论大哥是否健在,他也不会发动“靖难”之战;若朱棣天生有反骨,即使朱元璋尚在人世,迫于压力,他同样敢于反叛。
朱棣“靖难”之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必定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朱棣的反叛计划早在洪武十五年便开始酝酿,而太子朱标则是在十年后才去世。具体记载为:“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朱棣与姚广孝密谈商议,两人心有灵犀,议论的内容显然并非如何镇守北疆,而是如何为燕王争取更大的权力——姚广孝不仅希望辅佐藩王,还志在为自己效力,助朱棣称帝:“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姚广孝因自己与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刘秉忠相似而感到欣喜,可见他也有心在明朝翻天覆地。最终,姚广孝真成了朱棣永乐朝的重臣,得到追赠并封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几乎享有了与刘秉忠相同的地位。
有姚广孝这位“二号刘秉忠”在背后推动,朱棣的反叛之心愈加坚定。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朱棣并不渴望取代大哥朱标,他为何不将姚广孝送回京城,交给父兄处理?朱棣和姚广孝的密谋持续了十年,最终熬死了太子朱标,又等了六年,最终连父亲朱元璋也未能避免死亡。这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了顾忌,可以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回溯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京城的军队在与朱棣作战时表现得异常懈怠。即便没有建文帝朱允炆的“勿伤我叔”的指示,朝中的将领也不可能下狠手对待朱标——这与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桥阻击曹军的情形有些相似。大家知道,张飞是夏侯渊的亲戚,而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女婿,手下的兵士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去对他下手?
朱元璋精心培养了两位“顶梁柱”——徐达与常遇春,这两位大将的威望在军中可见一斑,尤其是徐达的影响力深远。徐达不仅在军中备受推崇,在民间的威望也极高。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而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俩人的婚姻安排本应为一对“门当户对”的姻缘。常遇春早逝,虽然二代常茂也参与政务,但由于他个性暴躁和人缘较差,势力已不如徐达。而对于常遇春的后代来说,朱标的继妃吕氏并不具备军方背景,也无法为他在军中获得支持。
朱元璋在挑选儿媳时的失误,导致了朱标与军方的联系断裂,继妃吕氏父亲吕本的政治背景,远不能与徐达的家庭比肩。倘若朱标的妻子是徐达的长女,这样的婚姻将会大大增强他与军方的联系,甚至能够有效制衡朱棣的野心。
朱元璋的选择,表面上看似为儿子们安排了各自的前途,但实际上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他忽视了太子朱标健康的虚弱,这无形中成为了朱棣反叛的温床。若朱标能够健康长寿并成功继位,朱棣的计划可能就无法得逞。
在“靖难之役”中,朱标若依然健康长寿,他是否能够顺利继位?如果朱棣敢于发起反叛,是否有足够的胜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内斗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无论是朱元璋的婚姻安排,还是对朱标健康的忽视,都为后来的骨肉相残提供了契机。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对儿子的极尽呵护和信任,反而成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一大失误。假如朱标健康,并顺利继位,朱棣或许会像当时的局势一样,谋取更高的权力——在姚广孝的策划下,朱棣是否能够找到足够的理由进行“靖难”,仍然是个难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