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9年12月,圣诞节的气息悄然临近,全球的关注都集中在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这个位于黑海沿岸的国家,成为了国际政治的焦点。东欧国家的政治风暴正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各方纷纷猜测,罗马尼亚是否也会在这场大变革中崩溃。
当时,许多政治分析家认为,罗马尼亚不太可能爆发动荡。与其他东欧国家不同,罗马尼亚并没有完全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波兰、东德等国的领导人背后都有苏联的庇护,而一旦苏联撤回援助,这些国家的政权就会摇摇欲坠。相比之下,罗马尼亚的局势则显得复杂且独立。其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一直保持着独立自主,甚至无视苏联的干预。
自1965年齐奥塞斯库上任以来,他逐步积累了权力,并建立起强大的个人威望,成为苏联难以左右的政治人物。1968年,苏联和华约其他国家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罗马尼亚却公然拒绝参与,并严厉谴责苏联的行为。这一立场使得罗马尼亚在东欧的苏联阵营中显得尤为突出。
正因为如此,罗马尼亚赢得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青睐。尽管与苏联的关系没有完全破裂,双方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罗马尼亚在中美、中苏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与中国、朝鲜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也相对和谐。
然而,齐奥塞斯库在寻求外部支持的同时,也牢牢把握着国内政权,几乎消除了所有反对派的生存空间。随着时间推移,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带来了愈加严重的腐败问题,成为了政治的巨大隐患。尽管外界普遍认为罗马尼亚的政权坚如磐石,表面上的平稳掩盖了潜藏的危机。
齐奥塞斯库看似游刃有余,但事实上,他并未能建立真正的国际盟友,最终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与此相似的例子可以见到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他坚定依赖俄罗斯的支持来稳固政权,而罗马尼亚则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国内腐败问题日益严重,齐奥塞斯库将亲戚安插在重要职务上,甚至将妻子埃列娜扶植为国家的第二号人物。这样高度集中的权力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堆积,最终,这些愤怒找到了爆发的契机。
(二)
寒风呼啸,吹过多瑙河,河岸两旁的气氛变得愈加沉重,罗马尼亚的局势也日益紧张,谣言四起,几乎所有的流言都与齐奥塞斯库的统治挂钩。11月,罗马尼亚的体操明星、奥运金牌得主纳迪亚·科马内奇突然叛逃美国,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关于科马内奇叛逃的动机,民间流传着各种猜测。有人称,她是因无法忍受齐奥塞斯库的儿子尼库的性侵行为才选择逃离罗马尼亚。虽然这些言论缺乏事实依据,但却引发了民众对齐奥塞斯库家族的强烈愤怒。
然而,齐奥塞斯库似乎并未察觉局势的变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忽视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2月,罗马尼亚与匈牙利的边界城市蒂米什瓦拉爆发了剧烈的社会冲突。
蒂米什瓦拉原本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城,但这里却聚居着大量匈牙利族人。作为少数民族,他们常常遭遇罗马尼亚达契亚族的歧视,这种历史上的矛盾时常爆发。此时,新教牧师拉斯洛·托克什因长期为匈牙利族人发声,成为了当局的眼中钉。11月20日,罗马尼亚政府决定解除托克什的职务,并要求他搬出国有住房。
托克什坚持拒绝搬迁,法院判决他必须离开,但他仍旧不予遵从。12月5日,匈牙利国会主席向齐奥塞斯库发出公开信,呼吁他重新考虑此决定,但齐奥塞斯库对此置之不理。
齐奥塞斯库的轻视态度导致局势愈加恶化。12月15日,托克什的支持者在其住所外集结,16日时,集会人数突破千人,局势变得愈加紧张。
当局派遣军警试图驱散人群,却与示威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到17日,局势急剧升级,数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示威者大多数是罗马尼亚的达契亚人。
通常情况下,达契亚人与匈牙利族人之间有较深的历史矛盾,然而这一次,达契亚人站出来支持匈牙利族人,表明了民众对齐奥塞斯库统治的强烈不满,他们快速抓住每一个机会,表达对政权的不满情绪。
(三)
尽管局势已经危急,齐奥塞斯库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决定增加军警力量,企图恢复秩序,并命令军队在蒂米什瓦拉街头巡逻,以展示强硬姿态。表面上的骚乱暂时平息,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齐奥塞斯库坚持按照原定计划前往伊朗,12月18日抵达德黑兰。然而,在他离开的短短时间内,国内局势急剧恶化。12月19日,布加勒斯特爆发了大规模示威,甚至传出爆炸声。关于蒂米什瓦拉的各种谣言也迅速传播开来,说“血流成河,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冲突”。尽管这些谣言不实,但在恐慌氛围中,几乎所有人都信以为真,局势变得愈发紧张。
齐奥塞斯库刚刚向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表示“罗马尼亚局势稳定”,却突然接到了关于国内骚乱的消息。他急忙决定提前结束访问,返回罗马尼亚。
当齐奥塞斯库回到布加勒斯特后,决定召开集会,试图动员民众支持自己,声称要打击“敌对分子”。然而,这场集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12月21日下午,齐奥塞斯库和妻子埃列娜依旧站在阳台上发表演讲,但这一次,广场上的民众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甚至有部分人开始发出嘘声。冷淡的气氛让埃列娜急忙催促齐奥塞斯库谈及民生问题,特别是粮食供应问题。齐奥塞斯库随即调整话题,承诺将增加面包和肉类等食品的供应。就在此时,突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喊声:“打倒齐奥塞斯库!”这一声音令齐奥塞斯库瞬间愣住,脸色一变。随即,广场上的民众开始骚动,爆竹声四起,电视直播被紧急中断。人们误以为是枪声,传出了齐奥塞斯库“下令开枪”的消息,局势迅速失控。
(四)
集会现场的紧张局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迅速升级成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喊着口号,展开了游行。齐奥塞斯库下令军队和内务警察展开镇压,并指示他们先向空中开火,若无效则瞄准民众的腿部,以尽量减少死亡人数。
随着夜幕降临,布加勒斯特的街头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军车纷纷驶入市区,街道上挤满了示威者,枪声此起彼伏,局势越来越紧张。
12月22日清晨,许多人惊讶地发现示威者依然坚守在街头,甚至一些军队士兵也开始倒戈,加入了民众的行列。此时,罗马尼亚国防部长米利亚拒绝执行齐奥塞斯库的命令,导致军队指挥体系的瓦解。在民众的劝说下,士兵们纷纷加入了示威者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