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真实经历的见证,值得每一代人铭记。以最近的日本排污事件为例,这种事情应当被后人深刻记住。尽管如此,判断历史的真实性并非我们的责任,这属于历史学家的范畴。作为个体,我们的任务是目睹并记录下那些曾经发生的事件,剩下的交给后续的研究与验证。通过反复考证,最终那些真实的部分会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用以警示后人,这正是历史的意义所在。
尽管历史是由不同的人从各自视角来记录的,最终决定历史走向的还是那个群体——人民。正是群体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才会影响历史的轨迹。因此,不要小看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有所警觉。正如古话所说,“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正是我们日常的点滴积累,才让社会文化逐渐成型,最终成为广阔的海洋。从这个角度看,个体的行为其实是在默默地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往往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群体文化,而群体文化的背后是群体心理,而这种心理能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孙立平教授曾多次提出“我们或将成为罪人”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言论虽显得震惊且带有消极情感,但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警示。那么,为什么孙教授会如此严肃地提出这一观点呢?
其中有三个原因,且这三个原因正好揭示了我国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首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哪里有人的地方,环境污染的风险就会存在。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必须想办法保障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可持续的相处模式。
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环保”这个词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经过多年努力,今天,“环保”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念也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国人改造自然的指南。我们每个人都应心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但受资本和利益诱惑,很多人已不再珍视这种敬畏心态。例如,一些房地产商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遗留下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第二个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篡改。中华民族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代代相传的优秀品德和传统文化。而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强大的传统文化凝聚力使得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面的互动逐渐被在线聊天所替代,而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显而易见。虽然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依旧秉持诚信,但也有不少人为了博取眼球,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此外,现代人多已沉迷于手机屏幕,平均每天有5到6个小时都在使用电子设备。逐渐的,我们对汉字的基本书写和中文表达能力也在下降。许多人宁愿用平板阅读电子书,而很少翻阅纸质书籍,这导致了对传统文本的接触减少,致使不少人无法做到“下笔如有神”,提笔写字时常忘记字形。甚至在孩子询问成语解释时,父母往往答不上来。
第三个问题是对社会公平的忽视与践踏。在中国改革的红利下,虽然不少人受益,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例如,在高考这一关乎公平的领域,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加分政策,而在大省如河南、山东等地,考生要面对几乎不可能跨越的竞争鸿沟。同样,在医疗领域,尽管有许多进展,但不公平现象依然不可忽视。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反思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措施加以改正。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这三个方面深刻自省,避免成为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