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广袤,东西跨越六千余里,南北延伸超过四千里,东起河西走廊,西达波斯高原。整个地区山川起伏,中央有一条纵深河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天山脉单是这一座山脉的雄伟便足以让人震撼,它东西绵延将近两千里,南北也有数百里的广度,山势巍峨,气吞万里。这里的原始森林几乎遮天蔽日,山顶的冰峰雪岭如同白玉屏风般矗立在天空,春天来临时,冰雪融化,水流湍急,沿着山谷奔腾而下,滋养着周围的绿洲。
西域的自然环境除了高山外,沙漠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塔里木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具威胁的自然灾难。塔里木盆地被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环绕,呈现出椭圆形的轮廓。东西最长可达1500千米,南北最宽有600千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海拔从800米到1300米不等,西高东低的地势让这片区域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截然不同。盆地的东部,以蒲昌海和罗布泊为代表的盐泽,是盆地的最低点,也是盐分积聚的地方,海拔约780米。
塔里木盆地的边缘由山麓、戈壁以及绿洲构成,盆地的中央则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这里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由于四周高山的阻隔,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渗透,使得盆地的降水量极少,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全年干旱无雨。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世界第十大沙漠,东西的最长宽度达到1000千米,南北最宽可达400千米,面积为33万平方千米。
清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这句话阐述了西域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意指要稳固秦陇(即今甘肃一带),首先必须要稳固河西走廊,而要稳固河西,必须控制西域。汉武帝时期,西域分为三十六个国家。当时,汉朝的名将李广利二度征战大宛国,击败屠轮台,消灭大宛国,震慑西域四方,随即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诸国进行管理。
到了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兵力约为两万四千人。安西都护府在唐朝时期的管辖范围空前广阔,东起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西海(今里海),横跨葱岭东西,东接西州,西至药杀水(今锡尔河)和乌浒水(今阿姆河)流域,面积大大超越了汉朝时期的西域控制范围。
然而,到了明朝时期,尽管明朝初期的军事实力不亚于汉唐,却未能重新控制西域。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第二年灭掉了元朝,随即向西进军,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基本控制了关陇及河西地区。但要在这一地区长久立足,依旧困难重重。由于当地是游牧与农耕混杂的地带,农耕人口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明朝多依靠“卫所”制来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被编入卫所。
在朱棣时期,虽然战略形势上处于有利地位,明军在多次北征中击败了大部分蒙古残余力量,但朱棣去世后,形势发生了变化。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的谏言,亲自率军五十万征讨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敌军围困,最终明英宗被俘,数十名随军高官战死,京师的三大营主力也几乎损失殆尽,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后,明朝对外用兵基本以防守为主,西北方向的压力未能得到有效应对。
“兀良哈三卫”是明朝为了防守东北而设立的三大卫所,对西域的影响较小。与此相对,明朝在西北则设立了七个卫所,分别为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和哈密卫。所有这些卫所的首领都是蒙古贵族,明朝显然并没有期望他们能够扩展疆域,而是通过这些卫所维持西北的稳定。实际上,明朝并未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来征服西域,尤其是在灭除漠北蒙古残余之前,西域的控制根本无法实现。
1509年,兵部评价“关西七卫”时表示:“西戎强悍,汉、唐以来不能制。”也就是说,西域的军事力量较强,历代中原政权的控制都未能稳固。尽管明朝设立了七个卫所,试图在战略上切断蒙古与西域的联系,但依然无法彻底制胜。到嘉靖三年,所有卫所撤回,标志着明朝对西域的经营失败。
总的来说,明朝未能在西域成功扩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心无力”。尽管明朝长期防范着北方的威胁,但西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最终未能像汉唐时期那样,彻底将西域纳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