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名将取得辉煌成就后同框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在他们成功之前,尤其是在多人还只是初中级军官时的合影,则显得格外珍贵。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大元帅同框,这种情况并不特别稀奇;然而,若其中的二三位在一二十年代曾担任营连长时同框,那就显得尤为罕见。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就是那种珍贵的同框。
这张照片是笔者从一张多人合影中裁剪而成,拍摄时间大约是在1921年底或1922年初。照片中有五位来自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的军官,从左至右依次是:
- 三营长张发奎,时年25岁;
- 一营长薛岳,时年25岁;
- 团长陈可钰,时年39岁;
- 二营长叶挺,时年25岁;
- 团副官蒋光鼐,时年33岁。
这五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曾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历史的英雄。
陈可钰毕业于广东将弁学堂,年轻时追随邓铿,先后担任秘书、副官长以及粤军第一师参谋长等职务。当孙中山筹建大本营警卫团时,他被任命为团长。大革命期间,他担任了第四军副军长的职务。在北伐战役中,军长李济深留守广东,陈可钰则代为率军北上,凭借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显著的战绩。虽然在1927年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军政界,并最终于1944年去世,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在北伐战争中,陈可钰无疑是一位声名赫赫的名将。
蒋光鼐,团部副官,曾先后进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南京陆军中学堂以及保定军校接受军事教育。在一二八抗战期间,他担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事变中的三巨头之一,那个时期他绝对是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尽管福建事变后反蒋失败,蒋光鼐的军事生涯基本宣告结束,但他依然留下了浓重的历史印记。
薛岳,一营营长,早年同样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后在红军长征中担任追剿军前敌总指挥,抗战时更是成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北伐时,他原本是粤军的一员,后来加入了蒋军,并曾一度持左倾立场。但在北伐完成后,他随张桂联军反蒋,之后又重新归入蒋介石阵营,最终成为蒋军的一位重量级将领。尽管坊间对薛岳抗战时期的事迹存在诸多说法,但他在照片中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
叶挺,二营营长,早年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堂,与薛岳同年。经过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后,他进入保定军校进行深造,完成了军官的养成。在南昌起义时,叶挺是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他又担任了红军总司令,抗战期间,他成为了新四军的军长。叶挺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不幸,他不仅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的首领,还领导过两大武装起义。然而,由于脱党事件,叶挺的历史始终笼罩着阴影。他是抗战时期,重庆和延安都力图争取却又无法完全信任的高级将领。经过五年的囚禁,他依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出狱后第二天便公开表态申请复党。不幸的是,就在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时,他因空难不幸去世。
张发奎,三营营长,早年同样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和薛岳、叶挺是同班同学。后来他进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仍与叶挺为同期同学。张发奎曾在二次北伐时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战期间,他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尽管他在北伐时期曾一度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但由于缺乏依托的根据地,且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频频遭遇失败,导致他的部队几乎被消耗殆尽。抗战爆发后,他才重新获得指挥大军的机会,但因与蒋介石多次反目,始终未能获得更大的作为。张发奎对蒋介石一直不感冒,抗战胜利后,他坚决不去台湾,最终在香港度过余生。
有趣的是,三位营长的名字都曾改过,而这些改名并非他们的主动选择,且改名的原因各不相同。叶挺原名叶为询,是启蒙老师为他所改的名字;薛岳原名薛仰岳,因入狱时狱卒漏写了“仰”字,从此改为薛岳;张发奎原名张发葵,因入学时迟到,别人代为填写学籍表格时误写成了“发奎”,也没有再改回来。
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眼光独到,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陈可钰被任命为警卫团团长后,优中选优,从第一师中挑选了一批有抱负、有实力的年轻骨干。蒋光鼐、薛岳、叶挺、张发奎等人也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凭借着各自的天赋与机遇,走上了不同的历史舞台,最终成就了民国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