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太平天国末期的城市保卫战有着不小的差异,有的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例如前文提到的常州和杭州),而有些则短短几天或半个月就被攻陷,如无锡和宜兴。不论时间长短,这些城市的防守者都表现出极大的英勇与顽强抵抗,每一步敌军的前进都异常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中金华的失守,这场丧失显得极为轻率与窝囊,以至于率军攻占该城的浙江巡抚左宗棠也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在奏章中写道:
“此次乘胜而克,实非愚臣意料所到。此皆仰仗皇上天威,诸文武将士殚忱竭力,得以迅速奏功。”
难道金华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显然不是。当时有如许瑶光所描述,金华的地理优势显著:“金华上通衢、处,下接绍兴之诸、嵊,西与严州紧连,其东阳隔台州之仙居,不过数岭。前明太祖取浙,由金华浦江入诸暨以定绍兴,实东浙之腹心也。” 金华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所看中的战略要地,作为浙中、浙南七府的核心,金华因此成为了他统治区域的重要中心,侍王府也一直保存至今。
此外,金华位于盆地之中,正如所言“三面环山夹一川”,其地势上易守难攻。左宗棠在奏章中也特别提到:“金华府城最得地势,城垣坚固异常,考历代浙中兵事,均以此为关键,攻取之难,十倍他郡。”这样一座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为何会如此轻易地陷落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失守?是左宗棠的军事能力过强,还是李世贤的指挥能力过于薄弱?抑或是该怪洪秀全一再的错误指挥呢?
1861年5月28日,李世贤在攻占浙江时,势如破竹地攻下金华,城内知府及清军迅速溃散。李世贤在稳定局势后,下令修缮金华城东关的府试院,改建为侍王府,并扩展西院至原千户所旧址,成为了李世贤的办公和居住之地。对李世贤来说,金华就如同安庆对英王、苏州对忠王一般,是他统治区域的核心与象征。由于金华的名称与“爷火华”有谐音,为避讳,金华在当时改称金花,但为了便于叙述,下文仍以“金华”称之。
李世贤此时正处在最为得意的阶段,浙中、浙南七府的大片领土已经全部落入他手,除了衢州与温州,基本上所有府城与县城都已归他管辖。他的势力仅次于忠王李秀成。然而,就在1862年3月,衢州城迎来了左宗棠率领的楚军增援,战事的走向开始发生转折。
从1862年3月至6月,楚军与李世贤部围绕衢州展开了数场战斗,李世贤屡战屡败,虽然凭借强大的兵力和浙江的山地地利,李世贤勉强保持了防线的稳定。然而,局势的根本变化发生在5月30日,当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突破了江苏前线,逼近天京,洪秀全急令各地太平军回京勤王,其中包括李秀成和正在与楚军激战的李世贤。
李世贤在6月20日收到命令后,面临着回京的巨大压力,但他心知不回京并未解决问题,因此决定必须先击败左宗棠的军队。尽管他设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维持住防线,但从7月到10月,楚军与李世贤部仍然多次交战,李世贤依旧以失败为主,而局势依旧僵持不下。天京内部频频催促李世贤回京,并且李秀成也在信中希望他尽快增援。李世贤无奈之下,于10月上旬亲自率领浙江精锐部队约七万人返回天京。
在此之前,李世贤为金华的防守做了严密的部署,决定将金华作为后方基地,刘政宏为防守指挥。李世贤还安排了防线的多层次保护,确保金华的安全。金华西侧的龙游、汤溪、兰溪三县成为了前线的关键防守阵地,并指派李尚扬负责总指挥。然而,这一切的安排却隐藏了巨大的问题。
首先,随着太平军精锐部队的抽调,金华的防线质量大大下降,剩下的守军素质较差,许多兵员来自地方会党,战斗力堪忧。其次,福建清兵攻占了处州,导致金华左翼的防线失守,而福建与楚军也开始联合进攻金华。最为致命的则是李尚扬这个守军指挥的任命,他虽深得李世贤信任,但才能平庸,难以赢得其他将领的认同。在实际指挥中,李尚扬未能有效地调动防线上的各部队,导致金华的防守陷入了混乱。
接下来的事件更是加剧了金华的危机。左宗棠意识到龙游防线难以突破,于是开始集中兵力攻击金华的右翼防线严州,经过一场突袭,严州失守。金华的防线开始迅速崩溃。尽管李世贤多次派出援军,但金华的局势并未得到扭转,最终在1863年3月2日,楚军成功攻占金华。
金华的失守不仅是李世贤的战略失败,也暴露出太平天国军中指挥体系的巨大问题,指挥不力和兵员不精悍让整个防线在短短几个月内土崩瓦解。最终,李世贤未能及时回援,留下了一个完全崩溃的防线,金华的丢失也意味着他丧失了大半个浙江的地盘,而整个太平天国的局势也因此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