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专家翻出了历史账目,提到苏联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出人出力、提供资金和牺牲飞行员,暗示着中国应当铭记这份“恩情”。然而,时光已过八十多年,那段历史值得我们重新回顾和反思。
尽管援助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不仅仅是情谊的付出,背后还有复杂的战略考量和利益驱动。帮助中国抗战,除了是为了支援,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为了使这一历史更具深度和分量,我们应当摒弃单纯的“感恩”之词,认真审视当时的情势和动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那时,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外援。在此困境中,苏联是第一个站出来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当天,蒋介石便向斯大林发出了求援电。随后,苏联决定提供援助,并签署了一份金额高达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实际动用的1.73亿美元用于购买军火和装备。这个数额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
但援助并非仅是口头承诺。苏联向中国提供了900多架飞机、1140门大炮、82辆坦克、数百万发弹药等大量军事装备,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前线。这些武器中包括了I-15、I-16战斗机,SB-2轰炸机等苏军主力机型,这些装备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苏联不仅提供了武器,还提供了必要的后勤支持。在装备运输方面,苏联修建了“萨雷奥泽克—乌鲁木齐—兰州”运输通道,派出5260辆卡车和4000多名工作人员,用时三年,跑了1850万公里。这条运输线穿越了冰雪、高原和沙漠,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生命线。每天的运输任务中,装载的都是枪械、炮弹和油料,条件极其艰苦。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援助并非空口无凭,苏联的武器真正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苏联志愿航空大队的I-16战机与日军展开空中激战,武汉城南烈士陵园中,至今埋葬着34名苏联飞行员的遗骸。中苏联合飞行团参与了多个战役,其中飞行员的伤亡率高达30%以上。在重庆举行的追悼会上,几乎所有中国军政高层都出席了。
苏联不仅在物资上给予援助,还在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到1940年,已有1045名中国飞行员接受了苏联教官的培训,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苏联的顾问团不仅在空军战术方面提供帮助,还帮助中国制定作战方案,并对战术进行了多次修改。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苏联的援助背后并非单纯的无私支持,而是具有深刻的战略意图。苏联为何在1937年选择援助中国?因为当年日本的攻势已经逼近蒙古和苏联远东边境,斯大林深知,如果日本北上威胁远东,苏联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苏联决定通过支援中国抗战,迫使日本南下,从而减少对远东的威胁。可以说,支援中国抗战,实际上是苏联的一步“外科手术式外交”。
俄国专家戈尔巴乔夫曾提到,援助是出于战略平衡的需要。斯大林援助中国并非出于同情,而是为了牵制日本,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从而为苏联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远东防御。实际上,在抗战爆发初期,苏联就调动了远东军区的兵力,准备应对可能的日本进攻。而一旦中国抗战取得进展,苏联便能够“坐山观虎斗”。
对于这笔贷款,苏联并没有大方赠送,而是要求贷款,其中的装备必须在苏联购买,运输队伍也由苏联主导。此外,所有合同和费用均由中国负责。这一切实际上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利益,并巩固了其在中国的军事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军事顾问不仅参与了战斗,还深入介入了中国的军事指挥系统。顾问们不仅对作战方案提出过修改意见,更通过顾问、翻译、军校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国内的情报,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动态。
在政治上,苏联也采取了积极行动。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斯大林亲自指示通过共产国际推动“和平解决”,并借此机会促使中共与国民政府达成联合抗日协议。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苏联在为确保东线安全而推动中国局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苏联的援助背后有情感,也有战略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支援中国”,更多的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外交棋局,充满了资源交换与战略部署的意味。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三路红军兵团迅速进攻,24天内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这一战役不仅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关东军,还改变了中国战后的格局。苏联收复的东北,不仅成为中共战略转折的起点,也为苏联在远东重新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联迅速而果断的军事行动,符合其事先与美英达成的战后协议,确保了对蒙古、千岛群岛、旅顺口和大连等地的利益保障。东北的“真空”制造,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战后局势,也为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布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助力。
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中的支援,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